从基层小吏到丞相再到被腰斩,3700字深度解析李斯的生平

时间:2023-04-21 14:31:32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今河南省上蔡县),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辅助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盖世之功;他娇诏立胡亥,杀戮重臣,动摇秦之根基,为后世所不齿。他的一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程?今天我们对这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进行全方位了解。


青年李斯

踌躇满志的李斯

李斯出生在楚国上蔡县一个殷实的家庭,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婚姻幸福、家庭和睦;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谋得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吏之职,官虽不大,但能做到衣食无忧,可谓老婆孩子热炕头,悠哉悠哉!

对普通人来说,这样的生活能让人终老一生。可李斯不是普通人,他总觉得自己的生活缺少点什么,因为他不愿意这样被埋没一生。

有一天,他去如厕,发现厕所里的一群老鼠一听到人的脚步声或者狗叫声,就吓的赶紧躲藏起来,而且吃的是粪便之类的脏东西。这不由得让他想起前几天在粮仓里看到的老鼠,肥肥胖胖的,吃的是穷苦人吃不到粮食,风刮不着,雨淋不着,两者的生活档次天壤之别。

李斯很是费解,同样是老鼠,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厕所里的老鼠吃的是粪便,还这么担惊受怕;而粮仓里的老鼠吃的是粮食,却吃的的这么心安理得。他苦思冥想,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生存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状态。李斯联想到自己,发出了:“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感慨。

不安现状的他认识到,待在小小的上蔡,永远不可能有出头之日的,他要到更大的海洋里去傲游。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李斯决定离开他的舒适区。可怎样才能出人头地呢?在那个讲究“士农工商”的年代,无疑做官是唯一的出路。怎样才能做大官呢?当然是在得到帝王赏识的几率最大。怎样才能得到帝王的赏识呢?当然要知道帝王想的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李斯决定去学帝王之术和治国理政的本领。

当时最有名气的是齐国儒学大师荀子,荀子研究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帝王之术。奔着荀子的名气和学问,李斯怀着满腔抱负去齐国稷下学宫(类似今天的清华和北大),拜荀子为师学习。


荀子剧照

师从荀子多年,李斯觉得自己已经学有所成,他决定辞别老师,出山建功立业。临行前,他向他的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中心思想是说,身处卑贱之位又不思进取,那人就跟禽兽没啥区别了。卑贱和穷困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我不要穷困,要升官发财,要做人上人!


中年李斯

踏入仕途的李斯

公元前247,李斯开始踏入仕途。临行前,他的老师荀问他去哪里发展,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去秦国。他认为自己去了秦国,就成了粮仓里的“老鼠”。

到秦国后,他先投靠到秦国宰相吕不韦的门下,在那里做一个舍人(隶属于丞相的一个官职)。吕不韦很欣赏李斯的才华,将他引荐给秦王嬴政,在嬴政身边做“郎”官,这样他就有接近秦王的机会。

李斯知道,秦王渴望天下一统,面见嬴政就向他提出了他统一六国的构想,李斯说:现在秦国的实力强大,灭六国就像扫掉灶台上的灰尘一样简单。

这个构想让年轻的秦王嬴政心潮澎湃,对李斯也是十分欣赏,觉得李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李斯还向秦王提出离间各国君臣之计,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被提拔为长史,留他在身边工作。在秦王身边工作的李斯,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晋升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由于给秦始皇的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屡屡成功,李斯一路从长史做到客卿,再到廷尉,位居九卿之列。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统一六国后,李斯在治理国家上提出一系列主张。政治方面,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发明的半孔钱一直被沿用),极大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创立小篆体和隶书,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得到了秦始皇的极大认可。


李斯仓颉篇

公元前218年,李斯任丞相,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晚年李斯

位高权重的李斯

李斯官至丞相后,位极人臣。可以说他已经实现了他当年入秦时的抱负。可是他没有逃脱“贪恋权力”的魔咒,这样的心理,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沙丘政变。(置顶文章已经详细写过,这里简要写一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沙丘,死前遗诏长子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这时赵高找到了李斯,于是就有了后续矫诏立胡亥的事。在这件事上,身为丞相的李斯负有不了推着的责任。从此将秦朝推上了一趟高速死亡列车,年近古稀的李斯也走向了黑化的人生之路。

杀戮重臣。一个国家就像一座高楼大厦,必须有稳固的根基,而这些重臣就是国家的柱石。胡亥登基后,先后处死了蒙毅、蒙恬和他的二十几个兄弟姐妹,残暴无比。这些恶行虽然都算在了秦二世胡亥和赵高身上,但我们可以想一想,李斯从内心不愿意除掉公子扶苏和蒙氏兄弟吗?他最起码也是个帮凶。

上《奏请二世行督责书》。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胡亥问计于李斯,李斯上奏了一篇“奇文”,开篇说: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督责之,则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独制於天下而无所制也。能穷乐之极矣,贤明之主也,可不察焉!什么意思呢?天下都是皇帝的,当皇帝的就要好好享乐,全天下的人都应该为皇帝服务,有臣民不听话,那就用严刑峻法伺候,让所有人都恐惧,就不敢闹事了。这篇文章就是有名的《奏请二世行督责书》。

该文章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引经据典的将白说黑,将黑说白,有理有据地为秦二世的个人享乐和专制独裁提供了合理的督责方案。秦二世读了李斯的这篇文章后,心情舒畅多了,专心致力于他的肆意享乐和残暴管理,导致秦朝越来越腐败,千疮百孔。

善于化解危机的李斯

有句歌词唱的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话同样适合李斯。在李斯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三次危机,都被他成功化解。

第一次:吕不韦集团倒台。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吕不韦集团倒台之后,很多吕不韦的门客都受到了牵连:“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者夺爵,迁。”唯独李斯没事。按道理说,李斯应当收到牵连,因为他是吕不韦的舍人起家,其在秦国的发迹少不了吕不韦的大力推荐。但早在李斯为郎官的时候,就向嬴政推销他的政治思想,得到秦始皇的认可,从那时起,他已经抱紧了始皇帝的大腿而甩开了吕不韦。


吕不韦剧照

第二次:“间谍”事件。秦国的强大让邻国韩国坐卧不安,韩王知道秦国的野心就是要消灭他,于是想出一个“疲秦”之计。具体计划是:始皇元年(前247年),韩国派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达到“疲秦”目的。


郑国剧照

后来郑国败露,引发了秦国朝堂上下对“客卿”的强烈排斥,秦王嬴政一怒之下了《逐客令》,要把所有在秦国的外国人撵走,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当然不甘心,于是临行前一夜,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书》。嬴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停止逐客,李斯的危机又一次化解。

第三次:遇到对手。始皇十四年(前233年),韩非来到秦国,向嬴政系统地阐述了他统一六国的方略,嬴政对他非常欣赏,准备委以重任。李斯知道韩非的才华强于自己,于是就开始进谗言,他对秦王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啊,秦王您要统一六国,韩非终究是要向着韩国的。”想想四年之前的《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言犹在耳,可见当所谓道理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李斯这个人是没有什么立场可言的。


后李斯略施小计,将韩非毒死在了监狱里。

结局悲惨的李斯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以大逆谋反的罪名被判夷三族,押至咸阳市街腰斩处死。面对着被捆绑的儿子,李斯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父子二人相望痛哭。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呢?

我认为:一方面是是他自己种下的祸根(沙丘政变和行督责书);另一方面是他和赵高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李斯是搞政治的,而赵高是搞阴谋的。赵高也是觊觎权力的人,秦二世是赵高看着长大的,感情上自然跟赵高更亲近。所以当李斯和赵高发生矛盾时,胡亥自然相信的是赵高。(置顶文章里写的较为详细,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


写在最后

从以上五个方面,我们全方位展现了李斯从青年时期的踌躇满志到中年时期的仕途之旅再到晚年的悲惨结局。他既有作为政治家鲜明特点,又暴露出了人性的缺点。

李斯最大的软肋就是对权力的贪恋。从沙丘政变屈从赵高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再到除掉自己的政治对手韩非和蒙氏兄弟,他表现出了自私和狭隘;到晚年为了逃避责任,一篇遗臭万年《奏请二世行督责书》,颠倒黑白,为后人所不耻。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是自然规律,李斯官至丞相,位极人臣,该知足了。但他抓住权力不放手,导致被小人陷害,落得个“夷三族,腰斩于市”的悲惨结局。

明代后期著名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这样评价李斯:“是圣是魔,未可轻易评说。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李斯可以像王翦、张良一样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样他或许会收获另外一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