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偿是指对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个人或群体进行的赔付或补偿。具体到法律层面,赔偿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国家赔偿
法律依据:《国家赔偿法》。
定义: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律制度。它包括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其中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违法侵权的行为,司法赔偿则包括刑事司法赔偿、民事司法赔偿和行政司法赔偿。
赔偿程序: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并应充分听取赔偿请求人的意见。赔偿义务机关决定赔偿的,应制作赔偿决定书,并在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送达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决定不予赔偿的,应书面通知赔偿请求人,并说明不予赔偿的理由。
民事赔偿
法律依据:主要来自于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特别是《民法典》。
定义:民事赔偿是指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因侵权行为而引发的民事责任。当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可依法向赔偿义务人主张赔偿责任。
赔偿内容:民事赔偿通常包括因侵权行为造成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赔偿范围和项目在《民法典》中有明确规定。
总结:
赔偿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国家赔偿法》和民法及相关法律。国家赔偿针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而民事赔偿则适用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侵权行为。两者在赔偿程序、责任主体、赔偿原则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