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艾灸好处多,养阳益气又祛湿!

时间:2024-12-23 12:15:39

《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五行应木,肝属木,到谷雨时,生发之气到达顶峰,再加上脾胃当令,是养生保健的绝好时机。

中医古籍《名医别录》中说艾草「主灸百病」。让我们抓住春天的尾巴,发挥艾草的纯阳之性,以艾灸养阳护体,灸通经络,畅通一身气机,排除湿浊毒素,为一年的健康开启良好的开端。

什么是艾灸?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点燃后靠近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温热刺激局部以达到一定治疗效果的中医外治方法,因其简单有效、操作性强,广受大众欢迎。

艾灸一般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隔物灸),根据其操作方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等,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是艾条灸。

艾条灸分为手持灸艾灸器灸两种方法。手持灸就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离皮肤2-3cm,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可灸20-30分钟;艾灸器灸是把温艾灸盒安放在平坦的应灸部位,将点燃的艾卷对准穴位置于铁纱上,盖上盒盖后即可,一般施灸时间为15-30分钟。

艾灸的治病机理及作用

艾灸疗法以“灸”为法,以“艾叶”为材料,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本草从新》中记载: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艾灸的六大功效

通经活络 行气活血

祛湿逐寒 消肿散结

回阳救逆 防病保健

艾灸适应症十分广泛,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艾灸穴位推荐

神阙穴

神阙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肚脐眼儿,这个穴位可谓牵一穴而系全身,联络全身经脉,通五脏六腑。艾灸神阙穴能温阳健脾、培元固本

艾灸方法:在穴位上方悬灸10-15分钟,每天1-2次,可与气海穴同时灸。

气海穴

《针灸资生经》云:“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

艾灸方法:在穴位上方悬灸10-15分钟,每天1-2次,可与神阙穴同时灸。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借艾灸温通之效,可补益气血,调理脾胃,增强人体正气,从而起到强壮补虚保健的作用。

艾灸方法:艾条悬灸,在双侧足三里穴上同时施灸,距离皮肤2-3cm,灸15-20分钟,每日1次。

大椎穴

大椎穴为「诸阳之会」,可统帅全身的阳气,有解表通阳,补虚散寒的作用。

艾灸方法:艾条悬灸,取坐位或俯卧位,距离皮肤2-3cm,灸15-20分钟,每日1次。

关于艾灸时间选择上没有特别固定的要求,上午、下午都可以艾灸,一般在节气前后和节气当天艾灸效果比较好。如果是按疗程艾灸,前三次需要每日连续灸,以后可以隔日一灸,10天为一个疗程。

艾灸的禁忌

1、禁忌部位

  • 面部不用直接灸法,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 大动脉处、心脏部位、静脉血管、肌腱潜在部位,妊娠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以及乳头,阴部、睾丸等处均不宜施灸。

(以上略举大概,如遇急病,应灵活变通,酌情施行。)

2、禁灸病症

  • 艾灸主要借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因此对于外感温病、阴虚,内热、实热证一般不宜施灸。
  • 传染病、高热、昏迷、抽搐,或极度衰竭,自身已无调节能力者不宜施灸。

3、禁忌人群

  • 空腹、过劳、过饱、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艾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艾灸疗法虽然简单易于掌握,但在具体应用时,如不加以注意,就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所以在施灸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 在施灸时,无论采用哪种灸法,都必须防止艾火脱落,引起烧伤。
  • 春季艾灸要注意把控好时间,不宜长时间进行艾灸,这样可能会导致上火等不良症状,不利于养生保健。
  • 艾灸养生贵在坚持,“灸”从“久”,只有长期坚持艾灸,才能逐渐感知到身体的种种变化。

* 注意: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具体的效果也会有区别。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体质或健康状况适不适合艾灸,一定要先咨询专业人员,合理科学养生。

* 文章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