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郓城名吃 —郓城何家壮馍

时间:2024-12-13 10:26:16

我的家乡位于山东省郓城县,说到郓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千百年来,水浒文化深深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然而,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美食不是黄安驴肉、皮家烧鸡、戴家肉火烧、外贸石锅鱼、吕家包子,而是何家壮馍。何家壮馍,几乎是每个郓城人都牵挂的美食。他们品尝到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厚重的乡情。普通的食材,却有着令人咂舌的味道,那旋绕在口齿间的壮馍香味,对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更是传递着家乡的味道。

那旋绕在口齿间的壮馍香味传递着家乡的味道

“壮馍”之名称,江南塞北大约都有,但是名称虽同,因了做法的不一样,所以也就有了极为不同的风味。比如徐州壮馍,又称“锅盔”、“锅拍”,用未发酵的面(咱们俗成“死面”)做成。大约是将面团放在石板或石案板上,另用一根擀面杖,一头固定,一头坐在身下,用身体的重量压擀面杖,用来揉面团,和咱们以前民间手工蒸馍类似,俗称此法为“腚踹面”。做成厚约1-2厘米,直径约50厘米的圆形厚饼,放在平锅上炕,炕熟后两面呈黄色,外皮酥脆。徐州人多配以羊肉汤、辣椒酱辣椒油之类的,满头满脸汗的吃下去。临近的丰县壮馍大抵同此; 再比如河南、西安的壮馍,也基本上类似于此,只是形状上稍异。此类壮馍咱们一般俗称素壮馍。 郓城何家壮馍则颇不同于以上做法,其风味也自是别有特色。

锅盔


锅盔


素壮馍


锅盔


素壮馍


相传,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梁山时,问郓城有何名吃,官府推荐了“水浒大壮馍”,当时大壮馍只是由一层面一层油叠加而成,为了体面面圣,郓城的大厨给壮馍加了点肉。得到乾隆赞赏后,大壮馍由此华丽转型。此后数百年,郓城壮馍的工艺改变并不大。“那时候的壮馍都是羊油煎着吃,肉比较少。”壮馍的工艺大幅改良在最近20年,油煎变成油炸,作料调制的牛羊肉填充量也越来越大。作为郓城壮馍第一家的何家壮馍,则见证了壮馍百余年的命运变迁。何家的灶台养活了五代人、一个家族,何家壮馍也变成了每一个郓城人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何家壮馍外形如月牙


何家壮馍外形如月牙,直径约30公分左右,皮分4层,面皮肉馅、馅以鲜牛肉为主,也有素馅的,如韭菜、鸡蛋等,以葱、姜、菜蔬、香油等多种祖传佐料搅拌而成。皮为鲁西南原产小麦粉,经过面板面、馅包装成形后,放在铁制的平底煎盘中进行煎炸,火候和时间要掌握的恰到好处,经几次翻动即可食用。何家壮馍的制作工艺从和面、压皮、抹肉、卷团、压匀、油炸,每道工艺都由专人完成。其中的技巧也不可小视,面温升到30度后就不再使用热水,否则影响口感;卷团的好坏影响到整张壮馍的质量;油温的把握是制作关键。所有工艺都恰到好处,出锅后的壮馍,肉陷由内到边依次排列,层次分明,入口外酥内脆。

那热烫的金黄壮馍被两根粗粗长长的竹筷翻来翻去


八十年代,在郓城一中上学时,常常从饭菜里省点钱,周末不回家时,独自跑到何家壮馍店,舀一碗鸡蛋汤,夹起一块刚出锅的壮馍,那滋味别提有多美了。时光流逝,何家壮馍店今天已经开了几个分店,店里每天的顾客越来越多。早上六点钟,店里的大锅中,油花已经开始翻腾。几位师傅正手脚麻利的为即将到来的食客们准备早餐。一个个名叫壮馍的食物就要出锅了。这里虽没有香酸苦醇甘的清香,但有着最动人的烟火气息,有着生命里动听的乐声交响:擀面的咯吱声,下锅的嗞啦声,收钱打包壮馍的小俊媳妇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两句“切不?在这里吃不?”。看着擀皮的,卷馅的,翻取的,管切打包收钱的,他们一个个双手不停地忙碌,上下左右地翻飞,突然感觉这种美好和谐的搭配也自有一种动人的韵律。此刻,各色顾客各自匆忙地在这个狭小空间穿梭奔走,走走来来的每一个人都活得这样生机盎然,活色生香。还有,那热烫的金黄壮馍,尤其是包灌了鸡蛋肚子鼓鼓的那种,被两根粗粗长长的竹筷翻来翻去,最后夹到铁筛里控油,更是让人感到一种生命饱满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