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岁月流转,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春城晚报》,也从“纸上”发展到了“线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双品牌的驱动之下,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开屏时光机”回到过去,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在通讯技术飞速迭代的浪潮中,每一项通讯工具的变迁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回溯过去,电话作为稀缺的“奢侈品”,是家庭联络、社会交往的重要桥梁。翻阅1985年8月3日的《春城晚报》,一则关于昆明市电信局扩容技改工程的报道格外醒目——一千门步进制电话交换机验收合格,可向九百余家用户放号。彼时人们为安装一部电话翘首以盼,铃声响起时满是期待,那是属于那个年代独有的通讯记忆。
如今,电话早已从“稀缺品”变为“必需品”,几乎人手一部手机,通讯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然而,通讯工具的普及并未带来沟通意愿的同步提升,相反,一种名为“电话恐惧症”的情绪正在当代年轻人中悄然蔓延。从过去“盼着接电话”到如今“害怕接电话”,年轻人的通讯思维与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从“常打电话”到“害怕接电话”:年轻人通讯态度的反转
“叮铃铃……”曾经,清脆的电话铃声是亲情的传递、友情的问候,甚至是惊喜的预告。孩童会模仿大人接电话的模样,远方的亲友会通过电话传递思念,电视节目也常以“拨打热线电话”的方式与观众互动,电话是那个年代连接世界的重要纽带。
但如今,同样的铃声在年轻人耳中,却常常变成“焦虑的信号”。25岁的公司职员小刘,就对电话有着强烈的抗拒心理。“我手机常年调静音,除了外卖和快递的电话,其他陌生来电一概不接。”小刘向记者坦言,每次看到手机屏幕上跳动的陌生号码,他都会下意识地心跳加速,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猜测:“是推销产品的?还是……”电话沟通的“即时性”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文字消息我可以有空再回,但电话一响,我就得立刻决定接不接,接了之后还要实时回应,感觉很有压力。”文字沟通可以通过表情包、语气词传递情绪,而电话沟通只能通过声音判断对方的态度,很容易产生误解。“有一次我和客户打电话沟通需求,因为我当时声音有点沙哑,客户以为我不耐烦了,后来还是通过短信解释才化解了误会。”小刘说,从那以后,他和客户沟通时,尽量选择文字方式。

小刘的经历并非个例。他在与同事交流时,发现身边有近八成的年轻人都和他有类似的“症状”:有人在外卖地址备注“不用打电话,放门口即可”,将快递收件偏好设为“无需电联”;还有人在社交账号的个人简介里标注“有事发短信,别打电话”。在小红书平台上,“害怕接电话”的相关笔记多达上百篇。

电话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为何部分年轻人与人交流不选择打电话了?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移动用户月均通话时长从2010年的521分钟,一路跌至2020年的267分钟,短短十年间减少了近一半;而同期微信人均使用时长已高达每天99分钟。文字沟通可以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措辞、修改表达,还能通过表情包、标点符号传递情绪,这种“慢节奏”的沟通方式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接纳与调整:如何面对“电话恐惧”?
面对“电话恐惧症”,年轻人并非无计可施。来自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生卢爽表示,“电话恐惧”并非“病症”,而是一种由时代背景、现实环境和沟通方式共同作用产生的正常情绪,年轻人不必过于焦虑,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调整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沟通节奏。
首先,要学会“接纳”这种情绪。“害怕接电话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扰,没必要因此否定自己。”她建议,年轻人可以正视自己的感受,不必强迫自己接不喜欢的电话。“通讯方式本就应该多样化,文字、电话、视频都是沟通的手段,选择自己舒服的方式就好。”
其次,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调整。如果对电话沟通过于抗拒,可以先从熟悉的人开始,比如和家人、朋友多打电话,逐渐适应电话沟通的节奏;再慢慢尝试接同事、客户的电话,积累沟通经验。对于企业和社会而言,也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更灵活的沟通选择。比如,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允许员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汇报工作、沟通需求,避免了不必要的电话沟通;一些服务行业也推出了“短信通知”“在线客服”等服务,减少了对电话沟通的依赖。
从昆明市电信局扩容电话交换机、人们盼着安装电话的年代,到如今手机普及、年轻人却“害怕接电话”,电话的“命运”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转变。“电话恐惧症”不是年轻人的“矫情”,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卢爽认为无论是选择文字沟通,还是逐渐适应电话沟通,只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让沟通变得轻松、高效,就是最好的选择。毕竟,通讯的本质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不是制造焦虑与负担。
统筹 孙琴霞
开屏新闻记者 张田睿 文 受访者供图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