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临沂客户端讯 大青山静静矗立在明媚的阳光下,80多年前,这里的松柏曾见证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今,当初秋的微风再次拂过这片红色热土,漫山的板栗和山楂昭示着丰收的美景,沂蒙抽水蓄能电站的大坝在山间形成一道巨大的屏障,蒙河双堠水库旁边移民就业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火热景象。红色大青山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正以产业振兴的鲜活实践,续写着沂蒙精神的新时代篇章。
走进费县薛庄镇马头崖社区,眼前便铺展开“金银山”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街道宽阔整洁,一排排居民楼房规划齐整,米黄墙面衬着朱红瓦檐,在漫山叠翠的林木间格外亮眼。不远处的石岚水库碧波荡漾,粼粼水光与红瓦黄墙相映成趣,好一派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景象。
山坡上结出“金果果”
马头崖村民林涛望着自家板栗树上缀满枝头的一个个小刺猬般的果实,开心地说:“再有不到一个月,这些早熟的板栗就可以采收了。早上市,价钱好,咱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啦!”他家的2亩板栗每年能收入8000多元。有着“中国板栗之乡”称号的薛庄镇已有上千年的板栗栽培历史,近年来,薛庄镇依托大青山独特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板栗种植,2006年被命名为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008年沂丰牌板栗被命名为临沂市名优农产品。目前,全镇已发展板栗种植4万亩,亩产值4000元左右。
薛庄镇农发办李昊泽介绍说,薛庄镇林果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大青山、天蒙山周边以种植板栗为主,而东部的甜瓜、南部的梨等种植规模连年扩大。成熟季节,还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体验采摘,带动周边“农家乐”日均增收超千元。
“靠山吃山”还需“吃”出特色。翻越大青山余脉,沂南县双堠镇的西瓜已接近尾声。张铁峪村是双堠西瓜传统种植村,该村退伍军人黄保同承包了500亩土地,除了种植玉米、地瓜外,他今年还种植了70亩露地西瓜。正在地里劳作的黄保同,头戴斗笠,肩搭毛巾,衣服被汗水湿透,晒得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今年行情不错,西瓜价格一直很好,一亩地纯收5000元不成问题。再一个,种地还得讲‘科学种田’。”黄保同说,今年夏季干旱,他在西瓜田里铺装了滴灌带,西瓜生长没受到太大影响。他主要种植美都、西农8号等西瓜新品种,品质好,价格高。同时,还在西瓜地里套种了玉米、花生等作物,西瓜收获后,还不影响玉米和花生的生长。
双堠镇农业和财经服务中心刘兆利说,双堠镇有两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双堠西瓜和双堠樱桃。北部的沙质土壤种出的西瓜皮薄沙瓤,而南部大青山一带的大樱桃果大汁多。双堠樱桃从大青山脚下的黑山安村发端,现已辐射全镇,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

周光富和妻子正在察看新栽樱桃树的长势。
在当年主战场之一五道沟山下的孙家峪子,周光富和妻子正在冷棚里察看新栽樱桃树的长势。周光富老家是黑山安村,在淄博经商多年,有了一些积蓄。2016年,他看到家乡樱桃产业发展前景很好,就来到孙家峪子承包了100多亩山地,种植了几十亩露地樱桃。这些年来夫妻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但因为地处偏远等原因,一直是投入多,产出少。面对妻子的唠叨,周光富安慰她:“干一个行业,没有个十年八年摸不透它。我们这就快十年了,我觉得差不多摸透了。”今年他把一些老树品种进行更新,栽植了布鲁克斯等新品种,并在山上建起了8亩防雨棚。“明后年这些新栽的树就进入盛果期了,等到双堠水库建成,道路也修好了,我们这些樱桃就不愁卖了。”周光富自信满满地说。
车间里拉长“产业链”
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前方不远处,临沂白石屋食品有限公司迎接即将到来的秋季满负荷生产。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公司,主要生产、贮存、加工当地农产品。“我们每年可贮藏、调拨板栗1700余吨、山楂300余吨、地瓜400余吨,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增收。”该公司负责人还介绍说,他们公司生产的板栗酒填补了我市板栗深加工的空白,再加上煎饼、杂粮及松菇、香椿、全蝎等沂蒙特产,真正实现了让农产品“身价倍增”。
沂南县双堠镇的农产品加工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正山堂农业科技公司的茶叶加工车间飘出阵阵清香。新采摘的茶叶经过揉捻、烘烤等十几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为香气诱人的茶叶珍品。位于桃花山的正山堂茶厂已发展成集种植、采收、炒制、品鉴、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其炒制的优质红茶“齐儒红”获评国家驰名商标。此外,华石山子村的薯片加工、上硠金囤合作社的小米加工、上佛住村的煎饼加工等,形成了从田间到车间的完整产业链,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产业振兴的坚实基础。
山水间迸发“新动能”
在大青山西侧对面的天蒙山山头上,也就是当年抗大一分校和山东党政军机关胜利突围的方向,如今新建了一座“超级充电宝”——沂蒙抽水蓄能电站。电站的上水库位于刘家寨久俺沟沟源部,下水库位于鲁峪沟内。从高处俯瞰上水库,仿佛是在几个山头之间镶嵌了一块巨大的绿宝石。据电站负责人介绍,沂蒙电站项目2015年开工建设,2022年全面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晚上用电低谷时把水抽到上水库,白天放水发电,这样就有效地起到了调峰填谷的作用。”电站工程师介绍说,每年可节约原煤12.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67万吨,既可以优化能源结构,又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而在大青山和天蒙山之间的薛庄黄草关河上,早在1960年就建起了蒙山区域内最大的水库石岚水库,60多年来,在防洪减灾、农业灌溉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大青山的另一侧,蒙河双堠水库的建设工地是另一番繁忙景象,大型挖掘机正在紧张地作业,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建设者们正与汛期赛跑。“水库预计明年完工,现在已经开始蓄水,建成后可以满足青驼灌区和库区抬田2.94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并为我市第三水厂项目提供水源。”双堠镇二级主任科员薛克保对双堠水库建设情况了如指掌,他说,该项目作为临沂市“十四五”重点骨干水源工程,目前主体工程进度已经超过60%,建成后将大幅提升蒙河流域的防洪能力,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有效缓解沂河干流和临沂市区的防洪压力。
可以预想,这座大型水库完成蓄水、环库道路修建完成后,将在大青山东侧形成“一湖清水、两岸绿廊”的生态景观旅游区,也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拉动这一带的旅游经济持续增长。
产业园开启“新愿景”
双堠镇果庄村村民刘大爷隔三岔五就要去他们村的安置区,看看移民楼的建设进展情况。“以前住草房、住瓦房,这很快就要住上楼房了,真是想不到呀!”刘大爷笑呵呵地说。双堠镇为了安置23个村组1.2万名群众,在镇驻地建起了4处安置区共98栋居民楼。
与刘大爷有些不同,侍郎宅村村民杨永兵更关心移民就业产业园的情况。作为双堠水库工程的配套项目,移民就业产业园正开足马力加快建设,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库区移民就近就业问题。“移民就业产业园总占地面积498.3亩,发展定位为服装纺织、食品加工和商城地产品加工三大产业类型,依托临沂商城的市场集群优势和物流优势,招引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入园。项目投产后,移民人均年务工增收4.8万元以上,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双堠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薛鹏说。
临沂商城温州商会包装产业园项目一期4家企业已经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入园企业将达13家。双堠镇党委副书记孙永菊介绍说,下一步这里不仅是包装材料生产园区,还将成为“前店后厂”的商贸城,可吸纳2000人就业,年产值11亿元。
从当年的烽火硝烟到如今的繁荣发展,大青山下的人们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培志
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