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湖钟庄街道秉文村:英雄之名耀乡土 精神之火燃新篇

时间:2025-08-19 08:29:00

在建湖县钟庄街道,有一座以革命烈士方秉文命名的村庄——秉文村。

1941年7月,敌人偷袭十二区民运队长兼区委书记方秉文的居所毗卢庵。方秉文为掩护同志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1942年,建阳县委、县政府将方秉文牺牲的地方命名为秉文乡,现为建湖县钟庄街道秉文村。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秉文村,追寻先辈浴血奋战的足迹,感受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活力。

陆庄烈士陵园纪念碑

战火魂

烈士精神永续传承

在建湖县陆庄烈士陵园内,烈士纪念碑掩映于苍松翠柏间,肃穆庄严。碑旁,长眠着方秉文、白果、邹福初等百余名英烈。8月14日,建湖县钟庄街道秉文村退休老党员陈建昌讲述方秉文烈士的事迹。

方秉文,1921年出生于淮阴县王营镇。求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他与同乡青年组织青年工作团,点燃民众抗日热情。1939年2月,方秉文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6月,面对盐城工委领导力量严重不足的局面,方秉文临危受命,被委派至前李府秘密发展党员,筹备迎接八路军南下。新四军、八路军在盐城会师后,他调任十二区民运队长兼区委书记。

1941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模范班唐元和、朱良记等人在东塘河武港口截获一条可疑船只,查获敌人团部公章和敌团长私章各一枚,两名嫌疑人员被押送至区政府所在地毗卢庵。土匪头子孙景辉因与嫌疑人有亲,遣人保释未果,于是向日伪告密。50余名敌人于次日凌晨分三路偷袭毗卢庵,方秉文为掩护其他同志撤退,依托地形与敌人周旋时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岁。

1942年,建阳县委、县政府在方秉文牺牲地毗卢庵召开万人追悼大会,并将烈士牺牲地命名为秉文乡,现为钟庄街道秉文村。

近年来,秉文村持续收集、整理、完善烈士信息,今年年初更是赴淮安寻访烈士后人。“这段寻亲历程,不仅是对烈士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更让红色血脉得以赓续,使烈士精神在家乡和秉文村代代相传。”钟庄街道秉文村党总支书记徐佳琳表示。

振兴图

英雄故里绘就新篇

一个英雄的名字,如同一把不灭的精神火炬,激励着今日的秉文村在这片热土上接续奋斗。当前,秉文村正全力推进“小田变大田”区域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平整连片的沃野逐步成为现实,为农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时值正午,烈日当空。秉文村广袤的田野上,连片的绿色水稻生机勃勃,长势喜人。技术娴熟的“飞手”夏云龙专注地操控着手中设备,无人机在稻田低空平稳掠过。“这几天是水稻生长关键期的最后一次追肥,农户需求量大,任务紧。”汗水顺着脖颈流下,夏云龙边操作边介绍。为抢抓农时,他和村民早已习惯天刚蒙蒙亮就开工,即便烈日当头,也依然坚持作业。

田埂旁,江苏顺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宽花正与村民一同搬运肥料。站在田边,周宽花算起经济账:“我们在秉文村承包整合后的田块2000多亩。像无人机飞防施肥这样的技术活,聘请专业‘飞手’一天的费用在450至500元;而装卸、搬运等辅助性体力活,人工费约150元一天。”她补充道,顺达农业年服务周边农田面积3万亩左右,有效带动村里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得益于“小田变大田”改革的扎实推进,原先零散的小地块经连片平整,形成总面积达2964.02亩的规模化粮食种植区。村集体经济实力持续壮大,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135.04万元,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32.7万元,带动周边50多名居民年增收200多万元。

青春志

人才反哺润泽乡土

“每天接触方秉文烈士的事迹,向参观者深情讲述,这个过程带给我深深的震撼与启迪。”2023年,大学刚毕业的高慧香选择回到家乡秉文村,成为方秉文烈士事迹的专职宣讲员。对她而言,这份工作意义非凡,“在村里宣讲,不仅让我与家乡的血脉联系更紧密,更让我深刻理解脚下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滚烫红色记忆。”

像高慧香这样选择“归巢”的青春面孔,正在秉文村不断涌现。同样大学毕业后返乡的惠慧,如今已是村里的会计骨干。“每一笔账目都关系到村里的发展,能在家乡建设中贡献专业力量,这种踏实感和成就感无可替代。”惠慧分享自己的工作感悟。

青年人才的回流,源于秉文村系统化、前瞻性的人才振兴战略。为夯实乡村振兴根基,秉文村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培育工程,推动优质人才资源加速集聚,全力构建高效人才服务平台。“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与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目标,秉文村依托‘菁英计划’‘兴村特岗’等创新政策,动态储备1到2名35岁以下优秀后备干部。”徐佳琳介绍。

为激活人才服务乡村的内生动力,村里常态化举办引才对接活动,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指导、学术交流乃至技术入股等多种灵活方式,成功引进一批产业领军人物与创新人才。

人才兴,则乡村兴。秉文村通过引育并举、平台赋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回归故土、建设家园。(撰稿丨宋琦磊 摄影丨周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