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雪豹“凌小蛰”康复日记

时间:2025-04-09 09:43:00

来源/新华社

在广袤无垠的天地间,生命总在以各自的方式演绎着坚韧与奇迹。

4月8日,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在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一只雪豹幼崽刚享用完兔排拌奶粉的“盆盆肉”,放松地躺在毯子上,身上洒满了阳光。

一个多月前,刚刚送到救护中心的它,胸椎骨折、全身炎症、体温偏低,还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

“跨过生命中的那道坎”

3月5日,中国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在春雷唤醒大地的日子,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接收了一只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的濒死雪豹幼崽。

“刚送来时,小雪豹身型干枯、四肢伸得直直的、头部向后仰着,”救护中心副主任齐新章回忆,“小小的一坨,瘦弱得让人心疼”。

按照救护中心惯例,小雪豹被命名为“凌小蛰”。

3月5日,“凌小蛰”在恒温氧舱中接受治疗。(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供图)

2017年起,救护中心救助的雪豹都用“凌”字命名。齐新章说,“‘凌’的本意是冰雪,‘凌’又有‘跨过、越过’的意思,被救护的雪豹都遇到了生命中的一道坎,希望它们能跨过去。”

由于小雪豹被救护时正值惊蛰,按惯例,雌性雪豹取名为“凌惊”,雄性雪豹取名为“凌蛰”。4年前,救护中心曾救助放归过一只受伤雪豹“凌蛰”,“刚好它比较小,便取名为‘凌小蛰’,希望这个名字能为它带来好运气,”齐新章说。

经过初步检查,这只雪豹幼崽仅6个月大,体长74厘米、重9.7公斤,远低于同龄正常水平。救护中心主任何顺福介绍,经过研判,这只雪豹幼崽可能遭遇高空坠跌,导致受伤丧失行动能力,进而发生长期饥饿、感染,已处于濒死状态。

3月5日“凌小蛰”被送到救护中心时的样子。(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供图)

看着在生死线上徘徊的“凌小蛰”,救护人员心里打起了鼓,“尽管已经救助了多次雪豹,但如此严重的伤情也是首次遇到。”

保温、吸氧、营养支持、抗菌消炎和调整肝功能……救护中心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金艺鹏教授团队,共同为“凌小蛰”制定了抢救与治疗方案。

救治之初,“凌小蛰”体温偏低,救护人员将它放入恒温氧舱里,通过保暖供氧的方式为它延续生命。3月8日,“凌小蛰”第一次抬起了头,望向外面的世界。

那一刻,齐新章激动地握紧双拳,长吁了一口气,“总算把它的命给‘吊住了’”。

“看到它动起来,惊喜又害怕”

随着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凌小蛰”脱离了恒温氧舱的续命状态,被安置到装满干草的木巢箱中,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

在救护中心兽医院,兽医赵海龙一只手摁住“凌小蛰”的后颈,一只手拉着它的左腿做简单的拉伸活动。“凌小蛰”则侧卧在毯子上,忽闪着大眼睛,不时发出“哼哼”的声音。

3月12日,兽医为“凌小蛰”做康复治疗。(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供图)

针对“凌小蛰”脊椎损伤、肢体僵硬的情况,在保证脊椎稳定的前提下,医生每天对它进行全身按摩和关节活动刺激,并饲喂新鲜兔肉、羊肉以及动物内脏,食物中添加钙等微量元素。“起初,‘凌小蛰’还有些挣扎,但时间一长,它好像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康复意愿十分强烈,明显没有那么抗拒了,几天后,我能明显摸到它的肌肉更有力了。”赵海龙说。

3月14日清晨,“凌小蛰”一个前扑,从20多公分高的木巢箱中翻越、攀爬出来,这让救护人员惊喜又害怕。惊喜的是,从靠着墙勉强爬行到可以自主翻身、离开巢箱,种种迹象表明“凌小蛰”身体状况不断向好,已恢复了最基本的行动能力;害怕的是,“凌小蛰”的前半身先跃到地面,在重力作用下,才将自己的后半身甩到巢箱外。

“‘凌小蛰’的行动能力增强后,在大幅度的运动下,可能重新伤到原来受伤的脊柱,对它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齐新章说,为了防止它晚上再乱爬,我们当即把木巢箱换成了住院笼。

3月26日,吃饱饭的“凌小蛰”。(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供图)

所幸,一切都在向最好的方向进发——3月18日,看到面前添加了营养物质的“盆盆肉”,“凌小蛰”缓慢地爬过去,开始自主进食;3月24日,“凌小蛰”在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结果显示,它的颈部骨折恢复良好;3月26日,“凌小蛰”在吃饱后,出现了抱着饭盆发出嘶吼的正常应激行为;3月27日,“凌小蛰”第一次尝试自主站立行走,尽管步履蹒跚,无法保持平衡,但每一步都在宣告着“雪山之王”的回归……

“凌小蛰”的状态越来越好,但距离完全康复仍有很多不确定性。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金艺鹏表示,由于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且损伤位置较高,“凌小蛰”未来的救助情况仍任重道远,它虽然站起来了,但还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周边环境的变化,有可能重新出现站不起来的情况。

救护繁育让雪豹在高原生生不息

在中国,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和新疆等地。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雪豹数量持续增加,监测数量已超1200只。

4月4日,“凌小蛰”在吃饱后舔舐饭盆。(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供图)

“红外相机更多捕捉到雪豹的野外活动影像,而对野外受伤雪豹的救助,则为近距离研究雪豹的生理指标、行为模式提供了丰富素材。”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说,这次跨越千里的雪豹救助,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对增进大众对于雪豹种群、三江源生态系统的了解,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开展中国首例雪豹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中国首例雪豹肿瘤切除手术、中国首例雪豹牙科根管治疗手术和面部整形手术等,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已完成“凌霜”“凌不服”等雪豹的救护及雪豹“凌蛰”的放归,并于2016年至2019年期间成功实现3只雪豹的人工繁育。

齐新章一再表示,除了部分雪豹因身体原因无法放归,需在动物园内度过余生外,野生动物救护最完美的结局是让动物重回野外,这是救护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标。


2024年,在西宁野生动物园,被救助的雪豹“凌霜”在休憩。(新华社记者 李宁 摄)

“很遗憾的是,‘凌小蛰’未来无法再放归自然。”齐新章表示,由于被救护时年龄太小,“凌小蛰”完全没有掌握野外生存技能,又长时间与人类密切接触,对与人的关系形成了错误认知,即便恢复后也不满足放归自然的条件,会在动物园中度过一生。

未来,齐新章盼望通过救助治疗,让“凌小蛰”重现“雪山之王”的英气,成为一只能跑会跳的健康雪豹,“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策划:卫铁民 刘畅

记者:李宁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青海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