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下一个流感季,我们该如何更加从容应对?

时间:2025-04-07 17:42:00







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的使用,让我们具备了及时治疗和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的能力



2025年3月20日中午,北京佑安医院门诊楼三楼,熙熙攘攘的就诊患者匆忙地穿行于各个诊室间。中午11:40,主任医师李侗曾送走上午的最后一个就诊患者。他所在的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是医院的重点学科。

“这一季的流感季过去了,今天我这一个流感病例都没有。”李侗曾略带疲惫,从佑安医院接诊情况看,“高峰期在一月底就过去了,二月还有零散的案例,三月份完全没有了。”

三月底的北京已是春暖花开,气温一度回升到接近30摄氏度。按往年惯例,流感季一般是从11月份到来年的二三月份。“这波流感季过峰比较快。”李侗曾如此形容。

距离北京佑安医院约50公里的中国疾控中心,其官网3月20日发布的“流感监测周报”显示:本周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下降;全国共报告13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在2024年最后一周,这一数字曾经高达171。据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12月,流行性感冒的发病数为1509750,死亡7人;今年1月,流感发病数则为2870849,死亡9人。

2023年与2024年流感季,单月发病数动辄上百万。与新冠疫情前相比,流感病毒的杀伤面与杀伤力似乎都在加强。

在李侗曾看来,最近两年流感季发病数居高,一方面与流感病毒株变异的有关,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后,核酸检测越发便捷带来流感检出率的提升;此外,民众对于呼吸道疾病的重视,也在催生流感检出数的高企。

然而,在流感病毒面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秉持冷静、科学的态度应对疫情,错误的认知、错误的经验不经意间影响着人们的决策,进而延缓治疗或错误用药。有时,甚至会带来致死的后果。

流感能致死,并不是危言耸听

2024年12月28日早上,李侗曾起床后就开始咳嗽,但没有发烧、咽痛、咳痰症状,也没有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这天是周六,李侗曾原本要去见朋友。彼时,正是流感季的高峰期,李侗曾所在的佑安医院一天接诊100多名流感患者。

根据经验,李侗曾初步判断自己得了流感,便果断取消了行程,并从网上购买了核酸检测产品。果然,甲流阳性。

按照说明书,李侗曾服用了两盒、80毫克玛巴洛沙韦。他体重90公斤、BMI超过30,属于流感的重症高风险人群。第三天,便基本康复。李侗曾分析,得益于即时服用抗病毒药物,且之前接种了流感疫苗,他的流感很快就能康复,全程也没发烧、头痛、咽痛。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即时、正确地应对流感。

2025年初,中国台湾知名女星大S(徐熙媛)因流感并发肺炎不幸去世的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据报道,大S在发病初期出现低烧、咳嗽和轻微哮喘等症状,起初被误判为普通感冒,未得到有效治疗。随着病情恶化,在被紧急送医后,才被诊断出患有甲型流感。尽管进行了紧急抢救,大S还是在2月2日不幸离世。

1月30日,年仅27岁的青年演员梁佑诚因流感引发的中枢神经感染离世;2月15日,多次登上央视舞台的乌兹别克斯坦籍艺人诗琳,因感染了甲型流感后并发脑膜炎而离世。

有呼吸道疾病专家分析,演艺界人士常年在外出差,劳累过度时容易免疫力低下,得了流感时若得不到即时的治疗,有可能发展成重症,再加上本身就有基础疾病的话,甚至会有死亡风险。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一般要在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服用抗病毒药物,同时进行对症治疗,缓解头疼、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状。对于有基础病的患者,如果基础病因流感变得不稳定,要同步治疗基础病。

48小时内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至关重要。

然而,对流感认知的误区和盲目相信经验,常常会延误治疗。“最大的误区是滥用抗生素,患者不知道病毒和细菌的区别。”李侗曾说,很多人觉得嗓子疼、咳嗽,就要求开抗生素,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往往认为自己以前吃消炎药就好了。事实上,抗生素并不能杀死流感病毒。

在今年的流感季中,有患者发现自己发烧后,就服用了新冠药,等了三天后还不见好,才到医院就诊。错过了48小时的最佳抗病毒时间后,这名患者的流感康复时间也相应拉长。

新冠疫情期间,北京佑安医院接诊过一名不到60岁的转院患者,患者患有尿毒症,一直定期做透析。李侗曾在病房见到患者时,他已经严重肺炎,血氧已经到了90左右。或许因为常年做透析,患者耐受力比较强,尽管流感很严重,他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是重症,仍然觉得自己身体没多大问题,只是有点喘。患者最终没能挺过来。

“首诊的医院在转院前,如果把抗病毒药物先加上,更加符合我们的诊疗逻辑。”李侗曾回忆说,对于危重患者,延误半天进行抗病毒治疗,结局可能就不一样,“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对于高危流感患者,必须要有这个意识。”

流感病毒永远在变异,常常让人措手不及

李侗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接种流感疫苗的重要性,包括在国家卫健委举办的发布会上。

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变异,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都会根据监测结果,为各国推荐适合作为疫苗的流感病毒株,一般为三价或四价疫苗。2019年,中国规定的流感疫苗组分包括2个甲型流感病毒毒株和1个乙型流感病毒毒株。WHO建议以下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孕妇、6个月至5岁的儿童、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卫生工作者。

中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至2023年流感季疫苗接种率为3.84%。美国CDC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成年人流感疫苗接种率为45.0%,其中65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为69.6%。

在现实中,有不少慢阻肺、哮喘等慢性肺病的人不敢打流感疫苗,不乏有医务工作者对此也有错误认知。“这些重症高风险人群,是疫苗接种的优先人群。”李侗曾说,为了更好应对下一个流感季,除了孕妇、老人、儿童、慢病患者需要提前接种流感疫苗,他们的家人最好也接种,“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

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异,疫苗每年是提前预测的,准确率不稳定,可能在30%至50%间波动。接种流感疫苗虽无法保证100%不得流感,但是可以降低感染风险,降低重症风险。

疫苗,是对抗传染性疾病的第一道屏障。

1933年,英国病毒学家帕特里克·莱德劳等三名科学家首次从人体分离出流感病毒,证实流感病原体为病毒而非细菌。同一年,美国研制出第一种流感疫苗,但疗效不佳。直到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使用分离的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疫苗,这种疫苗可以预防多种不同的流感病毒。

在此之前,全球经历过多次流感疫情的浩劫。

始于1918年春天的西班牙流感,在短短两年内掀起了三次感染和死亡的高潮,席卷全球各大洲。据估计,当时被感染的人数超过5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3,至少5000万人死于此次流感。

1957年,甲型流感H2N2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出现,随后在全球流行,最后造成全球约110万人死亡;1968年,甲型流感H3N2在美国出现,最终造成全球100万人死亡。

流感病毒的变异程度不同,可分为抗原性漂移和抗原性转换。其中,甲型流感病毒为人与鸡、鸭、猪、马等共患,人和动物流感病毒之间的抗原性转换,更促发了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2009年全球范围内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便是人、猪、禽三种流感病毒基因片段的重配病毒引发的。到2010年WHO宣布疫情结束时,约造成全球6000万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

如今,每年提前预测、更新的流感疫苗,快速、灵敏的核酸检测工具,多种抗病毒药物,其他对症治疗的辅助药物,再加上精细化运营的现代医疗系统,现代社会应对流感病毒有了足够多的工具。

其中,抗流感病毒药物算是第二道防线。

金刚烷胺是第一款抗流感病毒药物,1976年开始用于流感治疗,但随着流感病毒的不断变异,对其耐药性不断增加,该药已不再被推荐用于流感治疗。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显示:中国目前上市的对流感病毒敏感的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RNA聚合酶抑制剂和血凝素抑制剂三种。其中,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包括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扎那米韦;RNA聚合酶抑制剂中,推荐了玛巴洛沙韦和法维拉韦两种。‌

对比2020年版方案,玛巴洛沙韦是新版方案的新增药物。

新冠疫情后的两个流感季,全球都在还免疫债,流感病发例数远远大于2020年以前。在中国,玛巴洛沙韦和奥司他韦两款药在近两次流感季中被抢购,玛巴洛沙韦一度被民众称为抗流感病毒“神药”。

“神药”,神在何处?

奥司他韦于1996年首次合成,1999年前后在美国、欧洲等市场上市销售,2002年首度进入中国。

奥司他韦是一款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成熟的流感病毒脱离宿主细胞,从而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传播,起到治疗流感的作用,可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曾被称为“流感药物之王”。

2005年,奥司他韦的拥有者罗氏制药,在专利未到期的情况下授予部分国家和地区自行生产权。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发布的消息,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100个品规的磷酸奥司他韦通用名药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共有30多家企业实际生产该药。

奥司他韦首次获批上市近20年后,抗流感病毒领域迎来另一款重磅创新药。2018年2月和10月,由罗氏制药与盐野义合作研发的玛巴洛沙韦,先后在日本和美国获批上市。三年后,罗氏制药的玛巴洛沙韦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正式在中国上市。

2024年1月,玛巴洛沙韦干混悬剂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5岁-12岁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儿童患者。

玛巴洛沙韦是一款RNA聚合酶抑制剂,通过阻断聚合酶酸性蛋白的核酸内切酶活性,阻止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和增殖。由于直接作用于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玛巴洛沙韦的作用更接近病毒复制的源头,能够快速降低病毒滴度,缩短病毒排毒时间,从而更快缓解流感症状。

两款药物的疗效有何区别?流感患者该作何选择?

从统计数据看,据李侗曾介绍,在疗效上,玛巴洛沙韦治疗乙型流感会优于奥司他韦。“从降低病毒量载量方面,玛巴洛沙韦更快一点,说明在降低传染性上,更有优势。”李侗曾分析,从理论上来讲,降低病毒载量,应该病人会好的更快一些,重症风险更低。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曹彬教授,援引三项研究结果表示:在儿童及成人流感患者,玛巴洛沙韦在流感患者用药后24小时内可以快速降低病毒滴度,抗病毒效果显著优于奥司他韦。

根据一项日本真实世界数据显示,5-11岁流感患儿使用玛巴洛沙韦较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降低53%的重症住院风险[1],且儿童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奥司他韦的1/5(2.38% vs. 12.13%)[2]。

除了疗效,患者的依从性,也是患者选择药物时的重要考量。

按照药品说明书,奥司他韦用于治疗流感时,成年人和15岁以上青少年需要每次服用75毫克,每天两次,连续吃满5天。玛巴洛沙韦,则在出现流感症状后,48小时内服用一次即可,体重在20公斤到80公斤之间服用40毫克,超过80公斤服用80毫克。

流感不只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属于属于呼吸道传染病范畴。有研究显示,流感患者发病3天左右,其家庭成员流感感染率为38%;发病10天内,家庭成员感染率高达50%。

上述两款抗病毒能否达到降低将病毒传播给家庭成员的风险?

《柳叶刀-感染病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观察流感患者的4694例家庭成员7天内流感发病情况,结果显示:流感患者发病48小时内给予奥司他韦或安慰剂后,家庭成员有流感样疾病、核酸确诊流感的人数占比均无显著差别。

2024年9月,由曹彬等中国科学家参与的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在澳大利亚举办的OPTIONS XII会议上,公布了研究结果。这项名为“Center Stone”的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玛巴洛沙韦可显著降低29%的家庭内流感传播风险;其中,亚洲流感患者应用玛巴洛沙韦,家庭内流感传播风险降低4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冯录召,对该研究的点评是:我国每年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中,90%以上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CENTERSTONE是首次在全球多中心III 期RCT研究中,证实抗呼吸道病毒感染药物可以显著减少流感病毒的家庭内传播。

药物治疗是流感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卡。在曹彬看来,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的使用,让我们具备了及时治疗和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的能力,“我期望在2025年,我们能对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早期治疗抱有更大的信心”。

最重要的是,在确诊感染流感病毒后,患者能把握好 48 小时的抗病毒治疗时间窗口:科学合理使用药物,快速、有效地缩短病程、避免重症。

如此,我们才能更加从容地迎战下一个流感季。


【参考文献】

1. Miyairi, I., et al. (2025).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baloxavir and neuraminidase inhibitors in preventing severe influenza outcomes: Analysis of Japanese health insurance claims database.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2. Ge, L., et al. (2024). Real-world tolerance and efficacy of baloxavir in pediatric influenza patients: A cohort study at Children's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