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昊:发展新就业形态 创造高品质生活

时间:2025-04-11 09:13:00

□梁昊

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河南省委在“四高四争先”决策部署中提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必须奋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急难愁盼问题。就业一直备受群众关注,基于河南人口数量多、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创造高品质生活,必须持续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新就业形态的兴起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也为人民实现高品质生活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提升,人们也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性化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发展新就业形态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发展新就业形态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新动能。拓宽就业渠道,提升收入水平。新就业形态打破传统就业的时空限制,创造了大量灵活多样的就业岗位,如网络主播、互联网营销师和外卖配送员等,为更多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平衡工作和生活,增强幸福感。新就业形态赋予劳动者更多自主权,为劳动者在生活之余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工作时间,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提升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生活品质。新就业形态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了生活品质。

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新就业形态发展提供新需求。消费升级驱动新业态发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也更加多元化和差异化,推动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例如,对健康、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催生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网络文化等新业态。技术进步赋能新就业形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方式。政策环境优化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出台发展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措施,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新就业形态后备人口数量充足,适龄新就业人口数量充足。在互联网与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新就业形态在学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相对不高,年轻人以及灵活就业者往往更偏爱工作时间自由、收入灵活的工作方式。

河南新就业形态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新就业形态平台向“新”而行。我省为适应新就业群体的需求,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就业形态服务平台,大力促进电商、物流、网约车等平台经济的发展,给新就业群体带来包括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新就业形态平台“职”达人心。在政府的培育以及企业自身努力之下,我省诞生了不少颇具影响力的新型就业形态企业,例如诞生于郑州本地的UU跑腿等,这些企业为我省的新就业群体造就了众多就业机会。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我省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优化创业孵化服务等举措,为新就业形态营造了宽松的就业环境。

河南支持新就业形态政策体系不断优化。为支持新就业形态,我省出台了《关于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政策上保障了新就业形态的利益。《河南省工会条例》经修订后,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的方式做出了细化修改,从法律层面保障了新就业形态群体的权益。

河南须发挥人口数量充足、平台建设完善和政策体系优化等优势,着力解决影响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的堵点和痛点问题,从顶层设计、支持力度、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等四个方面发力,为创造高品质生活走出新的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创新。一是出台针对新就业形态的专项政策,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支持措施,为行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加强部门间协作,形成政策合力,为新就业形态提供全方位支持。三是完善动态监管机制,通过对新就业形态相关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如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工作时长、就业流动性等,还需结合行业特征,开展针对性的政策评估和效果反馈,从而形成良性的政策调整机制。

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一是通过设立专项财政支持资金,通过数据分析,将政策资源精准投放到急需支持的行业与企业上,支持平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从而提升整体的资源使用效率。二是科学设计并实施精准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个体参与新就业形态。三是针对一些在享受优惠政策后仍然面临融资问题的小微企业,应该考虑更加细化和个性化的支持措施,如“贷款贴息”或“税收减免”,以真正满足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并进而推动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养。在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培训体系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完善培训体系。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可以借助培训需求分析法,科学地界定不同新就业形态下的职业技能需求,提供针对性培训,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二是创新培训方式。推广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模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提升培训效果。三是加强校企合作。要深入探索高等教育与新就业形态之间的合作模式,以为未来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契合的解决方案,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协作,企业提供实践平台,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完善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权益。一是探索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研究适合新就业形态的社保参保方式,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保覆盖范围,适应灵活就业人员收入不稳定的特点,保障劳动者权益。二是加强劳动监察,规范平台企业用工行为,依法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打击侵害其权益的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完善纠纷调解机制,借鉴其他国家在新就业形态纠纷调解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便捷高效的劳动纠纷调解机制,借助线上调解平台、第三方调解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等,维护劳动者权益。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