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医学人才的医德培育,紧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联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贯通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协同学科、专业、课程三级育人体系,推进“德医交融”育人的全周期融合与全方位映射。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打造“第一课堂”。为有效解决师资队伍力量分散,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的问题,由学校党委部署、教务部门牵头,协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力量,成立了思政课程中心与课程思政中心两大中心,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共同打造思政“第一课堂”奠定基础。南方医科大学通过举办“名师行家进课堂”“双师课堂”等特色活动,开设“健康中国与使命担当”特色选修课,编写“医道医德·医路前行”丛书等教学创新,破除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壁垒”,贯通“教材知识点”“学生关注点”和“教学结合点”,强化“第一课堂”。
进驻学生书院成立思政特色工作室,延展“第二课堂”。南方医科大学积极推进“书院制”改革,以“书院制”模式优化学生管理,有效联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院思政特色工作室突破传统思政课堂教学边界,以学生书院为阵地,依托独特的文化环境和丰富的学生资源,构建“书院制+工作室”育人新范式,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思政特色工作室聚焦“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构建“红色读书会”等常态化理论学习机制,以“师生围炉”“学长茶叙”等形式开展理论宣讲,使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同时,构建浸润式思政教育体系。结合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发“我和我的祖国”等沉浸式研学项目;挖掘学校校史馆、人体科学馆的丰富资源,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创新形式,使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深化理论认知。
共建“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活跃“第三课堂”。学院依托与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建的教育部“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及与各地市、各附属医院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探索出“校地协同、资源整合、知行合一”的育人路径,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向实践育人转变,从单一课堂向全域场景延伸。紧扣医学院校特色,学院社会实践活动注重“思政+医学服务社会实践对接”。如中医药专业的“丹霞寻百草”突击队、卫生管理专业的“银龄颐康”突击队、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心相连”突击队、药学专业的“梅州药韵”突击队、康复医学专业的“康复未来”突击队等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思政+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中,体悟“医者仁心”,活跃“第三课堂”。
创设“互联网+思政”网络教育平台,抢占“第四课堂”。南方医科大学牵头建设的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平台,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思政+医学人文教育”精品案例,可供师生共同使用。学院创设“互联网+思政”网络教育平台,致力打造全天候、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抢占网络育人“第四课堂”。如“医路追梦工作室”公众号平台,设置“忆峥嵘”“共成长”“勇担当”“风华茂”等版块,搭建师生“云端对话”平台。课程线上学习平台引入AI智能答疑系统,实现7×24小时在线辅导,形成“云端发起—课中互动—数据反馈”的闭环机制,拓展育人新阵地。
学院“四大课堂”联动取得显著成效。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打造“第一课堂”、进驻学生书院成立思政工作室延展“第二课堂”、共建“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活跃“第三课堂”、创设“互联网+思政”网络教育平台抢占“第四课堂”,以“思政+医学人文教育深度融合、思政+医学教育工作室创设、思政+医学服务社会实践对接、思政+医学教育云端矩阵结合”,联动“课前课上+课后课下”“线上虚拟+线下实体”“学理静态+实践动态”,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教育体系,有力破解医德培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脱节、德育智育、技能人文难以平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不足等问题,助力培育既有精湛医术、更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健康守护者。
(曾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