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4月14日出版的第8期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推出的封面报道:“坚持‘民生为大’增进民生福祉”系列报道(1):《书写“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新答卷》,刊发了央地媒体记者联合采写的深度报道《内蒙古包头市聚焦“一老一小”,做好民生实事 合力守护“朝夕美好”》,特别关注包头市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的生动实践。这些积极探索和有效行动,不仅提升了包头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也为其他地区推进民生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本网今日全文转发,敬请关注。
《民生周刊》记者 贾伟
特约记者 张建芳 李鸿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聚焦“一老一小”,做好民生实事,从细微处入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让老人们安享幸福晚年,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一幅“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民生新画卷正在鹿城大地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持续完善老年助餐服务
“听说没?咱们社区的高科技乐养餐厅开业啦!”
“就在社区门口,环境可好了,老人还有优惠。”
这几天,在包头市昆都仑区黄河西路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一家智慧型“为老餐厅”悄然“走红”,引得附近居民纷纷前来“打卡”品尝。
带芯片的餐盘、高效的机器人大厨、智能的称重台……走进餐厅,科技感扑面而来。明厨亮灶的厨房里,两台机器人担当“大厨”掌勺,炒制出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传统厨师则化身为“指挥官”,只需轻触按钮,稍等片刻,美食便呈现在食客面前。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健康营养的饭菜。“少油少盐还合胃口,价格也实惠,这以后就是我和老伴的后厨了。”社区居民张建国笑着对记者说,“每餐最低6元的标准,好吃还不贵,下次还来。”
这是包头市持续完善老年助餐服务的一个缩影。包头市以全国第五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智慧养老助餐新模式,通过引入本地优质企业承接运营养老餐厅,秉承“餐食多样化、营养均衡化、价格实惠化”的宗旨,因地制宜开展智慧化老年助餐服务,解决居家老年人“吃饭难”问题,用“一餐热饭”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全面推进四大养老工程
近年来,包头市民政局围绕打造“幸福鹿城·颐养包头”养老服务品牌,全面推进四大养老工程,即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工程、机构养老服务升级工程、农村牧区养老服务扩面工程、养老服务综合保障强基工程。
在青山区自由路二号街坊的乐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7岁的康富琴老人正与老友们围坐在一起打牌,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老伴的离世,曾让康富琴老人倍感孤寂。
“孩子们每天下班后还要赶来照顾我,既操心工作又牵挂家庭,我心里实在不忍。”当听说家门口即将开设乐养中心时,她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首批报名者。
与传统养老院不同,这家“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真正实现了“养老不离家”——老年人既有专人照顾,又能随时回到自己熟悉的住所。熟悉的邻里街坊、熟悉的生活环境,既慰藉了老人的情感,又提升了老人居家养老的生活品质。
青山区民政局局长苗倩介绍,通过“改造+新建+专业化运营”方式,青山区已形成“居家+社区”相补充、“线上+线下”相衔接、“养老+产业”相融合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为老年群体就近提供包括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行、助急在内的“六助”服务,推动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有质量”转变。
近年来,包头市民政局以《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服务条例》为指引,充分保障活力老人、半自理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的日常照护、术后康复、临终关怀等全方位需求,构建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此外,在科技赋能下,包头市积极打造“智慧养老新样板”。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96111热线,老年人不仅能轻松预约服务、监督服务质量,还能享受电话医生、视频问诊等便捷服务。
包头市还推出养老服务电子地图和老年助餐电子地图,让养老服务信息一目了然,实现了“床边有照护、桌边有实惠、身边有帮扶、周边有布点、手边有响应”的优质服务供给。
让困境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与温暖
“我们娘仨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日前,小海姥姥眼含热泪,向昆都仑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表达感激之情。
小海父亲两年前去世,10岁的他跟年迈的姥姥、智力残疾的母亲居住在狭小的老旧平房。看到小海一家的困难,昆都仑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和儿童督导员奔走协调,帮助他们申请到了公租房,让他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
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原本活泼可爱的小海,由于家庭变故在学校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下滑严重。为此,民政局下属服务机构的社工对小海进行心理、社交、学业等多方面评估,并将其纳入“爱心哥哥(姐姐)陪伴计划”,提供情绪管理和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小海走出阴霾。
儿童是城市未来的希望,关爱儿童就是守护城市的未来。近年来,包头市民政局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加强生活保障,提供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心理健康关爱等服务。
针对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包头市民政局在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关爱服务。2023年以来,“福彩圆梦 孤儿助学”“明天计划”“添翼计划”等项目有序开展,为孩子们提供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每年“六一”儿童节,包头市民政局都会动用慈善资源,为困境儿童送去“微心愿”礼物,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互动,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与温暖。
除此之外,包头市民政局还整合多方资源,与市卫健委、残联、教育等部门协同合作,为困境儿童心理危机就医提供“绿色通道”、核查儿童权益保障信息、开展法律政策宣传,为困境儿童撑起全方位的“保护伞”。
推出一项项暖民心、惠民生的务实举措
走进青山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目之所及,到处充满温暖与希望。中心心理辅导室帮助过一个又一个困境孩子。男孩小雨(化名)曾因家庭变故而沉默寡言,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沙盘游戏诊疗和陪伴,小雨渐渐找回了笑容。
在红色教育基地里,流动儿童小雪(化名)第一次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她用稚嫩的声音朗诵革命先辈的故事;在科创实验室里,留守儿童小明(化名)通过编程让机器人第一次站立行走……
青山区民政局副局长徐乌恩介绍,中心通过工作机制上的改革创新,联动多家社会组织,将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者、志愿者的力量汇聚形成一股暖流,将温暖传递到孩子们的心坎上。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生活,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包头市民政局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标识、有制度、有服务”的五有标准,大力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
目前,全市已建成85个乡镇级未成年人保护站。各保护站结合辖区未成年人需求,打造了17个“一站一特色”未成年人保护服务品牌,涵盖心理咨询、学习娱乐、红色教育、科技教育等方面,满足孩子们生活、健康、求知等各方面的需求。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包头市民政局紧扣“一老一小”等群体的需求,从细微处入手,真抓实干,一项项暖民心、惠民生的务实举措接连落地——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里飘出饭菜的喷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健康守护送到家门口……
包头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文杰表示,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是包头市民生建设的关键一环,包头市民政局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使命和担当,持之以恒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