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动能
龙叶先 崔子秋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以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动能,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铜仁市印江自治县合水镇官庄村的“稻耳轮作”基地,当地群众忙着采收黑木耳。 张寒 摄
强化系统联系性,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为了突破要素分散、产业链条短、融合度低这些制约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的问题,必须打破地域、行业、要素之间的壁垒,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协同、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与加工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例如,茶叶、辣椒、刺梨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形成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产品,深受市场欢迎。要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开发农旅融合的新场景,打造乡村旅游的精品线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农业与电商的深度融合。通过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的优势,将贵州的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注重系统整体性,打造乡村产业完整新体系。乡村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进行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例如,湄潭县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茶产业,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成功打造了“湄潭翠芽”等知名品牌,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是贵州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湄潭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经验表明,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要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完善产业链条,补齐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短板,提升现代化水平。同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和农户共同发展,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
突出系统协调性,开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新局面。乡村产业发展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保护、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注重利益联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强风险防控,健全产业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通过坚持绿色发展,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注重利益联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风险防控,健全产业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
策划制作 张莹
编辑 徐吉欧 王瑶 秦文竞
二审 杨春凌 韦一茜 王塬钧
三审 陈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