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开展26项活动!第十一届鼓浪屿诗会圆满落幕

时间:2025-05-04 12:10:00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虽距俄罗斯万里,我仍要来此做客。”一周多前,在《致厦门》中,俄罗斯诗人斯维特拉娜·格里戈里耶娃·索托表达对厦门鼓浪屿的期待。4月26日至5月2日,第十一届鼓浪屿诗会圆满举办,共计组织诗歌沙龙、音乐会等26项活动,用诗歌将琴岛与世界相连。据统计,截至5月2日,全网发布本届诗会相关资讯达1268条,总阅读量超3000万。

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著名诗人舒婷,以及王山、王冰、毛子、汪剑钊、沈奇、陆健、单三娅、周庆荣、树才、梁尔源、董强、臧棣(按姓氏笔画排序)等文学名家和来自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哥伦比亚、阿根廷等多个国家的诗人代表相聚一堂,与广大诗歌爱好者共赴这场诗意之约。

开幕音乐会上,王蒙深情寄语:“鼓浪屿在为诗情诗意作证,鼓浪屿在为人生的美好作证,诗歌永远和鼓浪屿在一起。”意大利诗人罗伯托·奇门蒂与埃琳娜·莫纳尔多则登台朗诵诗歌《海星》,带来意大利诗歌的独特韵味。

诗歌采风中,国内外诗人漫步琴岛街头巷尾,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的清代西洋钟,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的古老钢琴,都激发着他们的灵感。截至目前,中外诗人此行为鼓浪屿留下诗作共35首。

诗,是世界的语言。通过全媒体宣传助力,本届鼓浪屿诗会收获大量关注,诗歌的魅力跨越山海,抵达大众心间,也让世界看到了鼓浪屿深厚的文化底蕴。法国诗人、翻译家埃里克·萨尔纳为鼓浪屿即兴赋诗的视频就被广泛转载。

本届诗会传播覆盖海内外,不仅在本地形成热点话题,更在海外平台形成“多点开花”的传播态势。中国日报网等央媒以及福建日报、厦门日报、海西晨报等省市级媒体在各网站平台报道近500篇次。在海外媒体矩阵中,美洲地区媒体平台总阅读量为56万余次,欧洲地区媒体平台阅读量为14万余次。

此次宣传中,厦门日报社举旗下全媒体矩阵传播之力进行宣传推广,其中新浪微博话题#第十一届鼓浪屿诗会##相约第十一届鼓浪屿诗会#阅读量累计约39.5万。这场文化与艺术的盛宴,也引起了网络自媒体达人的关注。连日来,50位自媒体达人踏上琴岛,宣发共计100条图文资讯、视频。

诗人、诗评家沈奇:我爱古早味的诗意鼓浪屿

人物名片

沈奇

陕西勉县人,诗人,学者,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先后出版诗集、评论集等17部,编选9种。部分诗歌作品及学术论文被翻译成英、日、德、瑞典等多国文字。

沈奇又来到熟悉的鼓浪屿。放下行李,赶在饭点前,他便迫不及待出门,听鼓浪涛声,看万国建筑,到老友家串门,“到了鼓浪屿,感觉回家了!”

约40年前第一次来鼓浪屿,沈奇就爱上这里,喜欢这里东西方融合的文化、安宁诗意的慢节奏生活、舒婷朦胧诗的浪漫……作为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沈奇是诗人、诗评家,也是本届鼓浪屿诗会的特邀嘉宾。故地重游,感慨瞬间涌上他的心头:“我爱古早味的诗意鼓浪屿。”

“古早味的鼓浪屿,才能孕育舒婷这样优秀的诗人”

1987年,沈奇来厦门拜访好友陈仲义、舒婷夫妇,首次登上鼓浪屿。会面结束,他独自将鼓浪屿走了个遍,“感动得一塌糊涂,就觉得在现代化进程中,居然在南方的海边还有这么一颗古早味的明珠,光耀在祖国的南方。”

在他看来,鼓浪屿至今仍保留着地缘文化的特色,这一点难能可贵,“比如,厦鼓之间仍靠船舶往来,一如百年前的模样。如果建一座跨海大桥,让鼓浪屿上可以开汽车,这就毁掉了我们可爱的鼓浪屿。”沈奇说。

沈奇认为,鼓浪屿可以让人们慢下来,获得安宁,这里处处都有可以抚摸的历史,老建筑、老街道,能看到脚印的石板路等,让人们在前行过程中,不忘来时的路。

“古早味的鼓浪屿,才能孕育舒婷这样优秀的诗人,写出《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名篇。”沈奇说,很多人将鼓浪屿比作厦门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但他却喜欢把它比作眸子,更有灵魂和诗意。“舒婷则是鼓浪屿的眸子,一双灵动美丽的眸子。”有一次,沈奇带朋友来鼓浪屿,他们看到一个姑娘,手捧诗集朗诵舒婷的诗歌,“特别感动,我们静静地听,我觉得这就是诗的魅力。”

“爱诗写诗论诗,引领着我人生的前行”

沈奇以其代表诗歌作品《上游的孩子》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诗坛崭露头角,如今,他已是蜚声海内外的诗人和评论家。

2001年他出版《寻找那只奇异的鸟》诗集。在自序中,他写过这样一段话:“诗,是我生命的初稿,是我五十年生命历程中,最为真实、自由而鲜活的呼吸。从黑发的少年到鬓霜初度的午后,爱诗,写诗,论诗,如青鸟的翅影,引领着我人生的前行,是宿命也是慰藉。”

与诗与文与文学梦想为伴为侣,至今沈奇走过数十年的历程。他说,如今,理该让自己的脚步放慢一些,写得精到一些。

“鼓浪屿是一个让人放慢脚步的地方,我觉得特别亲切。慢节奏的诗意的鼓浪屿,让人觉得有家可回,不是那么功利性的。”沈奇认为,诗人要培养自己的诗性人格,“鼓浪屿诗人舒婷就是我们当代诗性人格的代表。”

阿根廷作家芥末:鼓浪屿让诗找到归宿

人物名片

Guillermo Mario Bravo(吉列尔莫·布拉沃)

中文昵称“芥末”,阿根廷作家、出版人和教授,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了7部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和短篇小说。

日前,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一架百年古钢琴前,阿根廷作家Guillermo Mario Bravo(中文昵称“芥末”,因读音相似得此昵称)停下脚步。他轻抚琴盖雕花,目光仿佛穿透时光,喃喃自语:“它沉默着,仿佛在等待一首未完成的诗。”

这已是芥末第三次参与鼓浪屿诗会。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的西班牙语教授、深耕中西文化的学者,他用诗歌与书籍搭建桥梁,将中国与阿根廷的故事编织进广阔的世界文学版图。

“我希望读者翻开书页时,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的百年古钢琴,唤醒了芥末三年前的记忆。当时,他用西班牙语写下《Kulangyu》的诗句——“他们带我们参观钢琴的房子/钢琴的房子/光在歌唱/一首你不记得的歌”(中文大意)。

今年,在相同的地方,他写下了“昨天再次/回到岛上/钢琴还在那儿/充满木质的音色/木头会唱歌——大海、木材、母亲/海和母亲是同一个词/岛和钢琴是同一个词”(中文大意)。

芥末与中国结缘已有十余年。2008年,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游历北京、西安、昆明等地。2016年起,他定居中国,在教授拉美文学的同时,积极引入中国诗歌——尤其钟爱西川和欧阳江河的作品。他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交流,在中国创办了三家专注西班牙语及汉西译本的书店,并在海外平台制作有关中华文化的访谈节目。“我希望读者翻开书页时,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也希望中国文化能被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芥末说。

“期待未来再次在岛上和诗歌相遇”

钢琴博物馆的玻璃穹顶下,古钢琴音恍若大海的即兴哼唱,不断叩击着他的创作灵感。

“文化交流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根系的共生,我非常感激有机会参加鼓浪屿诗会,并期待未来再次在岛上和诗歌相遇。”正如他笔下反复咏叹的意象——海与母亲、岛与钢琴,在差异中生长出共同的诗性。夜幕渐垂,他望向远处起伏的海浪轻叹——鼓浪屿,终究是让诗句找到了归宿和港湾。

(文/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朱道衡 俞杰 朱道衡 石雯祺 图/受访者、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立新)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