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泡面之争,别让“气味矛盾”掩盖了服务短板

时间:2025-07-20 20:41:00

□刘庠垄(湘南学院)

7月19日,#12306回应高铁不要食用方便面提醒#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记者拨打全国铁路客户服务热线进一步求证,工作人员表示,不含加热包的普通方便面可正常携带上车,但建议乘客在列车上尽量选择味道较小的食物,以免影响其他乘客。(7月20日 《中国青年报》)

这种“不禁止却劝阻”的模糊态度,折射出公共空间治理的深层矛盾。高铁车厢气密性远超普通列车,新风交换能力弱,气味消散时间较长,一碗泡面的气味容易影响周边人群,对孕妇、儿童及气味敏感者极不友好。反对者强调食用权:“若禁泡面,是否要禁韭菜盒子?”支持者则呼吁:“密闭空间需要共守呼吸权,如同禁止公放视频。”这场争论的本质,是公共空间个人自由与集体权益的永恒命题。

当红烧牛肉面的蒸汽在密闭车厢缓缓升腾,“该不该吃泡面”的全民讨论也随之热烈展开。然而,在这场讨论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为何众多乘客会选择自带泡面作为旅途餐食?深入探究不难发现,当前高铁餐饮在价格与选择上尚有提升空间。尽管高铁提供了多种餐食选项,但部分餐品定价相对较高,且种类有限,难以满足乘客多样化的口味和预算需求。相比之下,自带泡面以其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了不少乘客的现实选择。因此,提升高铁餐饮的性价比与多样性,或许能从根本上减少车厢内泡面蒸汽的弥漫,让旅途中的餐食选择更加和谐多元。

破局之道,应从“一禁了之”到“多元共治”,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一是精细规则,用清单替代模糊劝导,如明确禁止榴莲、臭豆腐等强气味食品,对泡面等中味食物划定指定食用区,避免“全禁”与“全放”的极端化;二是打破垄断,让平价餐食回归车厢。引入竞争机制,开放站台餐饮企业备案上车,同时让“低价盒饭不断供”成为铁路共识并接受实时监督;三是技术赋能,升级车厢空气监测系统,以智能通风消解气味矛盾。

泡面争议的终局不在“禁”与“放”,而在于公共服务能否回归人本逻辑。当乘客为45元盒饭咬牙付款时,当母亲因孩子饥饿冲泡面遭侧目时,公共治理的短板已然显现。这些场景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从不是“禁止选择”,而是让每一种合理需求都得到尊严的安放。

高铁的服务品质提升,更应体现在对乘客实际需求的精准回应上。唯有打破餐饮供给的固化模式,让乘客在旅途中既能吃得起、吃得好,又能自主选择合心意的餐食,才能让高铁出行的体验更贴合大众期待,让每一段旅程都更显温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