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湖”养成记

时间:2025-03-31 13:05:00

“天鹅湖”养成记

——从唐河污水库蝶变看雄保生态一体化治理

曾经的唐河污水库,而今已经变成了“天鹅湖”。 蒋东良 摄

保定日报记者 邸志永 杨 虎

3月16日,沿着春天的脚步一路向东,保定摄影爱好者蒋东良又一次来到安新同口唐河湿地。在这里,有他心心念念拍摄了5年的天鹅们。

“那时候拍到了20多只天鹅,不像现在有上百只。”2021年3月7日,蒋东良第一次在这里拍到天鹅。他不知道的是,那也是这里首次观测到天鹅落脚。

格外蓝的天,映衬在河面上,如宝石般平静。有些嫩绿的芦苇新芽刺破水面,在金黄的芦苇荡里,展现着春天的气息。一群群害羞的小鱼,躲藏在水草中游来游去。阵阵鸟鸣中,白骨顶鸡追逐着划开水面,泛起银链般的涟漪。成群的天鹅和白鹭优雅纯洁,引来大量摄影爱好者……

在唐河旧堤旁架起“大炮”,蒋东良随着鸟儿们的动作,快门声不断。同行的摄影爱好者山河,也将这一幕定格在镜头里,取名《湿地影人》。

作为保定工业发展史上特殊时期的产物,唐河污水库1977年11月投入使用,承载了保定市区近40年的工业废水。这里距离羊角淀只有2.5公里,犹如悬在“华北明珠”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果不是曾经专门报道过这里,很难想象曾经的唐河污水库,已然换了模样。

“你说的唐河污水库,那都是老黄历咧!

雄安新区一设立,这里被当作一号生态工程,改造后成了生态长廊,夏天鸟儿成群,好看得很。”来自安新县北青村一对夫妻,正在河道里下网捕鱼。提及曾经的污水库,两口子一边撑船,一边跟记者唠起嗑来。

“那时候有鱼吗?”

“别说鱼,鸟儿都不愿意在这儿停留。那时候这水臭的,人们都不愿在这一块走动,河里边水都是黑乎乎的。”

“现在有多大的鱼啊?”

“前几天,我还弄了一条10多斤的大黑鱼。”

“如今鸟儿多吗?”

“天鹅、白鹭、白骨顶鸡、黑水鸡、大雁、麦鸡……都数不清。要是到了夏天,鸟儿更多。来这儿拍鸟的人可多咧!”

……

从污水库到鸟的天堂,是雄保生态一体化治理的生动展现。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后,保定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净水行动”,与新区共建水质保障联盟。经过雄保双方43次联合勘测后,2018年5月,唐河污水库治理工程开工。

“治理工程启动后,保定市环保系统的技术团队与雄安新区建设者昼夜奋战,8组集装箱式污水处理设备轰鸣运转,将重金属超标的污水净化至灌溉标准……”保定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贾浩然说道。

市生态环境局的资料显示:两地建立污染溯源联动机制,保定关停取缔342家规模化养殖场,完成606个纳污坑塘整治,13591家“散乱污”企业退出历史舞台……

改善白洋淀水质,“不让一滴污水进淀”是关键。如何把住“入口关”,保定市在府河、孝义河等重点入淀河道设置3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站在府河河口湿地上的观望台眺望,水天一色的自然景观一览无余,这里是3条入淀河流的河口区,采用“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水生植物塘”的近自然水质净化工艺构筑生态屏障。

“这相当于在白洋淀入口处加装了净化器,通过层层滤芯达到净化效果。我们还建立‘不让一滴污水入淀’的多道防线,白洋淀上游流域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均达准Ⅲ类排放标准。”贾浩然说。

生态修复带来惊人蜕变。

曾经“看不到鱼踪,听不到鸟鸣”的唐河污水库,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廊道。鸢尾、千屈菜等水生植物覆盖率达92%。越来越多的鱼儿回来了,更多的鸟儿飞来了,也把人气带了起来。

“别看现在只有紫花地丁开放,到了4、5月份,这里将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来跑步的人会更多。”正在唐河污水库生态廊道跑步的附近村民刘超说,他以前跑步得开车到十几公里外的白洋淀大堤,如今在家门口生态越来越好,跑步越来越是一种享受。

唐河污水库变成“天鹅湖”,只是雄保生态一体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自2017年4月雄安新区设立以来,保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白洋淀生态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推动白洋淀上游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在生态补水方面,2021年至2024年,保定累计向河道和白洋淀生态补水73.85亿立方米。2024年首次实现8条通道同时补水入淀,白洋淀水位稳定在7米左右。同时,8条有水入淀河流水质连续4年稳定达到Ⅲ类,4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白洋淀流域首座全地下污水处理设施,占地116亩、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鲁岗二期污水处理厂,在今年2月正式投入运行。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保定建成各类污水处理厂57座,日处理能力199.1万吨,比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50%。仅在2024年,保定新建深圳园、莲池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完成唐县污水处理厂扩容,启动安国、清苑、易县、顺平等污水处理厂再提标,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越来越强。

在强化流域防洪和生态涵养上,保定在完成87个水毁修复项目同时,实施漕河、府河等主要入淀河流防洪治理,涿州城市防洪圈实现闭合,主城区防洪圈启动建设,主城区百年一遇、涿州等县城五十年一遇的防洪体系加快构建。白洋淀上游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启动,32个子项目中已有24个正抓紧施工,部分工程已发挥生态效益。

近年来,保定深化与雄安的联防联控,修订《白洋淀流域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共同筑牢流域水生态安全屏障。2020年实施“百日攻坚”行动中,雄保两地环保执法人员联合巡查河道178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7起。2021年以来,保定市级河长巡河426次,带动全市4980名县、乡、村级河长巡河190万余次,解决问题1269个。

……

一系列生态组合拳下,白洋淀持续向好,也引来越来越多的“生态试纸”落户。

从2018年白洋淀首次观测到青头潜鸭,到2025年1月观测到378只,创下历年来观测数量的新纪录。

令人惊喜的是,近日在白洋淀调查监测时,雄安新区工作人员观测到3种鸟类,不在新区既有鸟类名单之列。经过鸟类专家鉴别,确认新发现的鸟类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灰背隼、凤头蜂鹰,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赤颈鸫。

如今,白洋淀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鱼类恢复至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21种;野生鸟类增加至295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8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4种。

与雄安同频,保定的生态也在大踏步前进。在保定拒马河,“鸟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展现身姿;在干枯多年借水重生的瀑河水库,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成群结队;在阜平,华北豹多次现身;在唐县、涞水、曲阳等多地,一个个“天鹅湖”频频亮相,涞源湖的成群天鹅还登上央视新闻频道。生态保定,愈发让人期待。

在雄保生态一体化治理下,一座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之城,一座天更蓝、水更绿、生物更加多样的生态保定,正在跨区域生态共治的生动实践下,拔节生长,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