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
多国宣布当地朱鹮灭绝
朱鹮逐渐消失于人类的视线
成为引发全球关注的生态事件
就在44年前的今天
1981年5月23日
中国科学院发布消息
在秦岭南麓陕西省洋县姚家沟
发现全球剩存的7只野生朱鹮
惊羡世界

5月的洋县,秧苗青青,朱鹮振翅在有机稻田上空翩跹。这座曾因全球仅存7只朱鹮而紧急按下“暂停键”的秦巴小城,如今以群鹮蔽空的壮景,书写着“因一只鸟兴一座城”的传奇。
今年是洋县朱鹮发现暨保护四十四周年。记者近日深入该县朱鹮保护区及代表企业走访,记录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能的绿色发展成果。
七羽涅槃:四十四年守护朱鹮种群复兴
清晨的洋县溢水镇上溢水村,工作人员赵伟和同事正在给一窝野生朱鹮佩戴环志。在经过体重、身长、羽毛等健康体检后,这些带有数字、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环志被固定在幼鸟的身上。

朱鹮生态园内,野外巡护员罗元一一边在巡护记录本上记录幼鸟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从我的老师李昌明到我们这一代,一批批保护者接力守护着朱鹮。如今,园内年平均孵化幼鸟200余只,为全球朱鹮种群续写着希望。”
自1981年发现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至今,全球种群已突破万只。中国探索出的“就地保护+人工繁育+野化放归”技术体系,构建政府、科技与社区协同机制,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保护初期,洋县实施“四不准”铁律,禁止栖息地内伐木和农药使用等,为种群复壮奠定了基础。随着数量增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凸显。2003年,通过绿色水稻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借力2005年国家有机标准实施契机,该县将生态约束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至2015年,洋县建成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不仅实现了朱鹮种群数量突破的生态奇迹,更以有机农业为支点,掀起了乡村振兴、产业升级、保护传承的连锁反应。
稻田里的革命:朱鹮撬动的绿色转型
位于洋县县城以北的纸坊街道草坝村,被国家确定为朱鹮保护核心区。摒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该村逐步走起了绿色有机发展之路。
“禁用农药化肥,转而发展有机农业,刚开始大伙儿都担心不好挣钱。”朱鹮湖果业总经理王莉回忆,为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村上积极探索“中心基地+核心片区+专业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成立洋县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有机农业旅游观光区,全力做强“朱鹮湖”有机品牌。
如今,全村已认证有机梨果3800亩,有机稻米、油菜基地6050亩,黄金梨、菜籽油等13类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收益超6000万元。“生态保护反而成了‘金字招牌’!”王莉指着礼盒介绍,“这套有机农产品组合装价格比非有机产品高,但客户还是抢着订,人们现在对食品品质、食品安全要求高,给我们有机产品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草坝村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这种“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在洋县其他村落也遍地开花。
走进洋县云阳村,站在新建的田园广场上,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强介绍:“这里既是红白事场地,又是移风易俗宣传点,村集体免费提供水电,现在村民办酒席攀比之风彻底扭转。”
这个投资6000万元的三产融合示范园,正是“千万工程”经验在秦巴山区的生动实践。目前,园区已建成露营房车基地、民俗馆、农耕体验园及田园广场等设施,与县“两山”公司合作运营后,预计年增收55万元。村集体还拿出收益的一部分用于公益,包括资助学生、为老人上门理发等。“未来,我们计划改造5处闲置民房,引导村民继续发展庭院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刘强充满信心地说。
有机密码:科技赋能与全链创新的产业升级行至洋州街道东联村,518亩有机蓝莓示范园内,智能监控系统正实时反馈土壤、灌溉用水数据。养殖场里乌骨羊产生的粪便,正和菜籽饼、锯末等一起发酵,等待作为蓝莓种植的有机肥。陕西洋县蓝莓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管朝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农业方程式”:全球引种+生态循环+数字溯源=高品质蓝莓。

“我们的有机蓝莓种植适应自然而不干预自然,在手段上主要依靠自然的土壤和自然的生物循环。”刘管朝介绍,消费者所购买的每一盒蓝莓均可追溯其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环节,严保品质安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园区已带动120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群众近200人。目前公司年支付劳务费超300万元,真正实现了“一颗蓝莓甜两头”。

洋县的有机农业版图上,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陕西朱鹮酒业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洋县黑米为原料,“大罐发酵、万级无菌灌装、黑米色素提取”技术国内领先,生产的有机黑谷酒、黑米酒填补了国内外黑色有机酒类空白,产品远销美日及东南亚等地;

陕西双亚有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建成全国领先的黑米深加工产业链,开发黑米巧克力、黑米酵素等69个单品,2022年公司销售额1.53亿元……

纵观该县发展,一条清晰的路径跃然眼前:朱鹮保护倒逼全域有机化,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最终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数据显示,洋县已认证有机产品115种、面积达18.23万亩。2024年,全县有机产业新增认证面积5460亩,生产基地规模居全省首位,产值超55亿元。生态产业年产值超5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35%来自有机产业。
培育生态卫士,铸就未来栋梁,孩子是希望的种子。洋县南街小学的朗朗读书声,是孩子们正通过校本教材《七只朱鹮的故事》学习生态保护知识。这种将朱鹮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的实践,正是该县“保护从娃娃抓起”的缩影。
从七只鹮影到群鹮蔽空,从传统农业到有机集群,洋县用四十四年证明——守护绿水青山,终能换来金山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