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城市的街头巷尾,共享单车为广大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然而,共享单车较高的流动性和大用户基数也正被不法分子所觊觎。近年来,不少地方共享单车遭遇了令人头疼的违法小广告,它们爬满车把、座椅、车筐甚至轮胎,有的骑行二维码也被恶意替换成了小广告。这些“城市牛皮癣”新变种,将非法代办、色情服务、网络诈骗等黑灰产业信息扩散开来。一旦有人轻信这些信息,轻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重则陷入诈骗陷阱,遭受经济损失。
“城市牛皮癣”的本质是城市治理漏洞的具象化体现。当违法成本远低于治理成本,当黑灰产业发现监管盲区,低成本、高渗透的违法信息会大幅扩散,将共享单车沦为黑灰产业的“移动广告牌”。
从电线杆到共享单车,违法小广告死灰复燃有几个原因。流动性高。共享单车穿行街巷的高流动性,导致依附其上的小广告覆盖面广且难以溯源。投放成本低。有共享单车企业调查发现,粘贴或喷涂小广告的人多为受雇的老弱残障人士,且往往在夜间操作,查处难度大。
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治。共享单车作为平台企业的资产,违法小广告也侵害了其财产权利。平台企业应发挥主体责任,不能仅被动清理,更需主动设防。同时应当用好用足共享单车运维团队,对违法小广告进行动态清理,比如开展高频巡查制止粘贴或喷涂违法小广告等。另外还应联合执法部门锁定小广告背后的组织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用户参与也是防治“城市牛皮癣”的重要一环。如今,不少共享单车平台都有故障上报系统,可考虑在APP中增设“广告举报”入口,把违规张贴广告的选项加到系统里。同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违法小广告的“群防群治”,倡导用户随手清除力所能及的小广告,通过推行举报奖励积分机制,比如兑换骑行券等激发公众的参与主动性,让其没有生存空间。每一位用户都是城市环境的守护者,主动举报和力所能及地清除,是对公共空间纯净度的维护。
违法小广告的背后是黑灰产业供应商。相关部门应强化监管、深化执法。必须认识到,清除小广告只是治标,铲除其背后的黑灰产业才是治本之策。应将这些有害信息作为案件线索,顺藤摸瓜深挖背后黑灰产业链,特别是对非法网贷、诈骗等广告主实施“一案双查”(查广告、查主体);可将单车广告治理纳入市容考评,压实属地责任,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共享单车广告治理不仅事关城市颜值,更是公共安全防线的构筑工程。面对违法手段的不断变化,需以技术赋能监管、以共治凝聚合力,让共享单车摆脱“移动广告牌”的污名。(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