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随笔|王宏:赓续红色法治文脉 更好建设法治河南

时间:2025-04-11 09:43:00

□王宏

4月1日,省委书记刘宁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河南。红色法治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程与法治构建深度融合的典范,红色法治文化不仅承载着鄂豫皖苏区《婚姻问题决议案》、竹沟革命纪念馆等中原大地的法治记忆,更蕴藏着驱动当代法治体系发展的核心动能。

红色法治文化的多维内涵

红色法治文化涵盖制度、实践与理念三大维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神源头。其一,制度之基。鄂豫皖苏区1931年颁布的《婚姻问题决议案》,明确废除童养媳制度、实行婚姻登记制,直接影响了1950年《婚姻法》的制定;《鄂豫皖苏区劳动法令》规定八小时工作制与劳工权益保护,成为我国劳动立法的早期范本。其二,实践之智。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代表的红色司法实践,首创巡回审判、调解优先等制度,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司法理念融入审判全过程,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基层法庭的“枫桥经验”。其三,理念之光。鄂豫皖苏区提出的“法律服务于工农”原则(见1931年《鄂豫皖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与习近平总书记“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基石,指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建设方向。

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发展的河南路径

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立足河南实际,构建“教育筑基—资源活化—创新赋能—机制护航”四位一体实践体系,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治理效能。

其一,教育筑基,构建全链条红色法治文化教育体系。红色法治文化的赓续传承,关键在于教育浸润。河南作为鄂豫皖苏区、竹沟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法治实践的重要承载地,应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打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数字传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可将鄂豫皖苏区《土地法大纲》实施案例等本土素材编入中小学思政教材,通过“法治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观信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等实践基地。高等教育层面,建议省内高校开设“中原红色法治文化”专题课程,支持信阳师范大学等地方院校建立红色法治文化研究院,形成学术研究高地。

其二,资源活化,打造中原红色法治文化IP。河南省作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片区交汇地,现存革命类文保单位2500余处、珍贵可移动革命文物7756件(套),151家革命场馆构成红色法治文化传承的立体矩阵。赓续红色法治文脉,需从三方面着力:一是构建革命法治文献研究体系。依托省档案馆、社科院等机构,系统整理鄂豫皖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等特色法规文献,建立“革命时期河南法治实践”专题数据库,提炼红色司法实践中的本土化经验。二是实施革命法治遗存活化工程。重点保护确山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河南省光山县徐畈革命旧址群中包含的鄂豫皖省革命法庭遗址等法治类不可移动文物,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军法处遗址等濒危场所进行三维建模,打造“行走的法治课堂”研学路线。三是创新片区协同保护机制。发挥河南片区、淮北片区等6大片区联动优势,建立革命法治文物跨区域联合认定标准,在87个片区县开展法治文物普查专项行动,将特色文物纳入法治教育展陈体系,让红色法治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其三,创新赋能,构建“科技+体验”传播矩阵。一是数字技术赋能沉浸式体验。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增设“红色法魂”VR体验馆,运用3D建模技术复原竹沟军政教导大队军法处审判场景;联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发“法治号”红色专列AR导览系统,实现大别山等省内法治遗址扫码即现历史场景;在“河南法治”客户端开设“红色法典”专栏,连载《红旗漫卷大别山——豫南苏区法治故事》融媒体产品。二是文旅融合赋能场景化传播。打造“一核三带”红色法治文旅矩阵:以桐柏—确山—新县为核心建设大别山法治文化长廊,沿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开发“法治星火”研学带,依托冀鲁豫边区革命旧址打造“马锡五审判方式”实践带,串联晋冀豫片区形成太行山法治文化体验带。重点提升省内各法治教育基地的互动功能,开发“我是小审判员”角色扮演等体验项目。三是国际表达赋能跨文化传播。依托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在豫卢文化交流活动中嵌入鄂豫皖苏区《土地法大纲》多语种展;借助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平台,举办“法治文明对话”分论坛;推动红旗渠干部学院与延安干部学院共建红色法治教学联盟,联合出版《红色法治基因图谱》中英文对照版。

其四,机制护航,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强化制度供给。落实《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制定《红色法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明确法治类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保护、建立豫鄂皖三省革命法治档案共享平台等具体目标。省人大常委会可将《河南省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发展促进办法》列入立法调研项目。二是创新投入机制。设立省级“中原红色法治文化振兴基金”,重点支持确山临时治安委员会法治实践研究等课题;在信阳试点“红色法治贷”,对民营资本参与法治遗址保护开发给予贴息支持;在兰考、新县开展红色法治文化资源资产确权试点。三是深化协同机制。建立由省委宣传部牵头,文旅、司法、财政等部门参与的红色法治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重点推进“红法薪火”工程:省司法厅负责整理编纂《河南红色法治文献集成》,省教育厅将大别山法治故事纳入中小学思政教材,省文化和旅游厅实施革命法治场馆“云展播”提升计划,省文物局开展基层文保员法治专题培训,每年培养至少100名“红色法治文物讲解能手”。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