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浙江医改 | 创先争优,提升改革辨识度

时间:2025-04-10 14:33:00

在深化医改过程中,浙江省能平衡好“店掌柜”和“店小二”的角色,既放手让各地探索与实践,发扬首创精神;又注重宏观把握,为强基补短提供有力支撑。省域内形成了创先争优的良好生态,各地探索出一大批具有辨识度的医改成果。



向外延展

提升医疗资源与城市发展适配度



当前,杭州市处于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人口结构持续变化、卫生健康需求日益增强的新阶段。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方健国表示,杭州市卫生健康委聚焦优化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点调整市级医疗资源供给结构,推动医疗资源与城市发展空间匹配、医疗服务与群众就医需求匹配,分层次有序补齐城市新城医疗资源短板,加快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市域全覆盖。


近年来,杭州市的改革重点逐步从以医学高峰扩容为主转向以优质医疗资源全域覆盖为主。桐庐县、淳安县和建德市(县级市)加大优质资源支持和倾斜力度,推进县级医院提质扩能,创新“组团式”帮扶机制,使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可及、普惠共享。同时,杭州市坚持将“平急两用”理念嵌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平时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加强医防协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升城市韧性。


嘉兴市是浙江省的“北大门”,位于长三角腹地,区位优势极佳。这给当地居民看病就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给嘉兴市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这些年来,我们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全力实施‘名医到嘉’工程,积极引进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为我所用。”嘉兴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国芬介绍,2016年,嘉兴市拉开了卫生健康领域长三角合作的序幕。此后,经过接沪融杭,与一流名院等合作,嘉兴市构建起覆盖医疗技术、医院管理、医学科研、采血供血、院前急救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体系。从2021年起,嘉兴市全面实施“名医到嘉”工程,每年统筹1亿~1.5亿元专项资金,建成“长三角名医馆”“长三角疑难危重(远程)会诊中心”“长三角名医教研基地”等一批高规格服务阵地,打造区域性优势学科、重点专科和专病中心,有效提升了嘉兴市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


王国芬介绍,目前,嘉兴市累计与70家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共建项目418个,合作专科147个,覆盖临床、医技、公卫、管理等各个领域。嘉兴市正在全力推动从“名医到嘉”到“嘉有名医”,依托上级优质医疗资源平台,全面提升本土医疗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让老百姓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


向前一步

做细延伸服务和连续管理颗粒度



3月20日上午,记者在衢州市衢江区大洲镇中心卫生院采访时,全科医生杨志春正在为他的“老患者”廖奶奶查体。杨志春及其团队每个月都会定期到自己负责的网格内巡诊。为了让签约村民加深记忆,杨志春为自己的团队起名“当归”,意在打造有家庭归属感的医疗服务。


衢江区是浙江省“山区23县”之一,山区占区域总面积的70%。衢江区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文雄说,虽然当地政府近年来大力建设村卫生室,但依然存在留守老人就医不便、乡村医疗资源供需紧张等问题。当地人口密度低、地形复杂、村落分散,加上财政、人力和时间等有限,单纯靠基础设施扩建很难精准、高效满足偏远山村百姓的看病需求。


为此,衢江区在全省率先推行“行走的医院”巡回医疗健康服务,定点、定时、定人为村民提供现场诊疗、送医送药、疾病筛查等服务。该区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9辆巡回医疗车、100辆电动巡诊车和100个智能助诊包,群众不出家门就能获得心电、超声、血尿快检等30余项检查检验服务。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衢江区制定发布“行走的医院”巡回医疗地方标准,对装备配置、人员配置、服务优化等提出明确要求。


与衢江区的做法类似,衢州市开化县实行“百医进百村”健康巡诊机制,龙游县打造“健康流动驿站”。扩展至市域范围,衢州市紧盯偏远乡村就医不便等现实问题,推广“固定+流动+急救”巡回医疗服务模式。衢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徐天才介绍,这一模式将健康服务送进村、送上门,打通乡村流动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市共建立流动医疗服务点260个,配备医疗巡回车36辆,2024年为21.7万人次提供巡回医疗服务。


3月19日下午,当记者走进嘉兴市海盐县西塘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时,入口处的电子屏正动态展示着县域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地图”——不同颜色代表着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风险等级分布,以及县域内患者就诊与规范管理情况。从诊前筛查、诊中诊疗到诊后随访,海盐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变“被动诊疗”为“主动管理”,构建起慢性病患者的全流程精准化管理体系。目前,海盐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就诊率达70.14%,规范管理率超75%。


嘉兴市以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为目标,打通诊前、诊中、诊后3个环节。在诊前环节,聚焦患者需求调整流程,建立“一站式”门诊综合服务中心,为预约患者提供挂号、检查、住院等“一条龙”服务,推动市、县级医院门诊号源提前20天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并按需预留床位。在诊中环节,落实门诊首诊负责制,统筹院内专家资源,建立会诊、多学科诊疗、双向转诊等模式,不断拓展覆盖的专科和病种。在诊后环节,医联体牵头医院将急性疾病恢复期、术后恢复期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转诊至成员单位,通过联合查房、远程会诊等方式,提供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同时,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诊后服务,做到“出院不脱管”。


向新而行

跑出人才引育和新药研发加速度



相比浙江省沿海地区,衢州市的地理位置并不占优,但近年来衢州市拿出实招硬招,加快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据介绍,衢州市在出台人才普惠政策“23条”的基础上,出台医卫专项新政“12条”,涵盖人才待遇、学科建设、人才引育、人才服务等多个维度。“衢州的人才政策指向精准、含金量高,特别是对医卫人才有倾斜,切实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徐天才介绍,以人才待遇为例,其包括安家补贴、租房补贴、人才津贴、购房补助、科研启动资金等几大类,一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即可获得总价值超过200万元的政策红利。“这些政策体现了衢州市委、市政府对医卫领域的高度重视。”徐天才说。


在强化政策保障的基础上,衢州市持续招引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2024年发布“引才聚智‘医’起向未来”、市县联动“智汇衢州”、校园招聘等高层次人才招引公告10期,累计赴23所医学院校开展宣讲招聘;实施党委联系人才制度,通过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博士沙龙”“人才午餐会”等,动态了解并回应人才期待和诉求;建设“人才管家式”服务体系,全力办好人才“关键小事”。2024年,该市共引进硕博高层次人才(含高级职称)221人,其中博士22名,博士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达55%,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提升科研含金量,也是浙江省各地医改举措的亮点之一。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一块块展示板展示着治疗肿瘤等疾病的新药产品,这些产品依托于医院研究型病房开展的临床试验研发转化。2024年,该院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项目总经费达16989.9万元,其中药物临床试验经费突破亿元大关。


据方健国介绍,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临床研究型病房建设管理规范,整合全市资源优势,强化临床研究对新药、新器械及新技术转化的支撑作用,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升级。


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等10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杭州市临床研究水平的若干措施》,创新以“大PI团队”为核心的研究机制,鼓励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并配套出台《杭州市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办法》,打破科研、临床、产业之间的壁垒,形成“研—用—产”闭环生态。同时,杭州市卫生健康委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协同机制,甘当“店小二”,为企业服务。通过设立杭州市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发展扶持专项,整合医企资源,累计支持项目1331项,资金总额达7.75亿元,覆盖新药研发、人工智能诊疗等多个领域;建立“月老会”精准对接机制,促成60项合作,涵盖院内制剂开发、人工智能耐药分析等方向;建设市级共享型生物样本库,为生物医药生态圈搭建高能级基础设施平台,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


图片

文:健康报记者 杨金伟 连漪 孙艺 吴风港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图片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6JZDE0Y】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