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只有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实践,知识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答好向世界科技前沿进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必须立足实际,在重构人才培养逻辑、重塑科研服务导向、重组制度支持体系、重建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发力,加快打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与精准使用之间的堵点难点,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让科研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
坚持实践导向培养人才
当前,产业加速发展,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教育体系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实践中心”转变。要坚持以实践导向重构育人逻辑,推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真实场景深度对接,将学术知识与现实问题贯通融合。通过建设“田间课堂”“企业课堂”“项目课堂”等多元育人场景,引导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学习、在产业现场中成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新型人才。同时,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布局,切实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强化跨学科融合与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真正把教育根基植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实现教育供给侧与发展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基于实践经验的凝结。广袤的田野大地,有取之不尽的科研素材。科学研究必须打破脱离实际的“书斋模式”,把起点落在需求上、终点落在应用上。科研选题应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问题导向和应用导向,推动更多科研力量进入车间工厂、田间地头、产业前沿。要以重大项目、现实需求为牵引,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兴产业培育等,统筹配置教育资源、科研力量和人才团队,强化“项目带教育、带科研、带人才”。构建开放共享的产学研用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攻关团队和成果孵化载体,加快形成“科研—转化—生产”的创新生态,真正让科技创新落地生根,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健全完善科技评价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引导科研人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支撑力。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积极探索财政资金、科研经费、人才专项资金联动投放机制,实现精准支持与集成投入,有效提升科研质量与效果。着力构建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地方发展、成果转化绩效作为重要指标,贯通教育成效、科研产出与人才贡献,推动更多实用成果涌现。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激发不同主体创新创造活力,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良好的创新生态是重要保障。要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支撑”的创新模式,畅通创新要素流动渠道,推动形成开放合作、优势互补的创新体系。建立常态化的产学研协同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设立产业研究院、创新联合体,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孵化,促进重大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推动创新资源实现高效集聚与统筹配置,鼓励高校和企业“组团式”参与区域发展与协同创新。进一步健全创新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优化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破除影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多元主体释放创新潜力创造良好环境。
(王文显 张子谦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