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答卷|转型中“闯新路” 创新中“进中游”——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时间:2025-04-11 11:49:00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11日电 题:转型中“闯新路” 创新中“进中游” ——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新华网记者刘伟、王靖、张晟

  从东到西,由南到北,祖国北疆118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演绎着一个个经济转型故事。转方式、调结构的创新实践,让内蒙古的经济充满生机活力。

  近些年,内蒙古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勇于跳出“舒适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坚持在新旧并重、立破并举中,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产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2024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8%,经济总量排名实现位次晋升,进入了全国中游。当地“闯新路 进中游”的雄心壮志正在成为现实。

(图片为AI生成)

  传统产业“蝶变升级”

  在鄂尔多斯市的内蒙古久泰馨远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车车黑色煤炭经过化学反应,变为白色聚乙烯、聚丙烯颗粒。这些颗粒不仅能制成食品包装袋、行李箱、可降解餐具等大众消费品,也成了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碳纤维自行车架、芳纶防弹衣等高端产品的重要原料。

  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炭产量、储量均居全国第一的内蒙古,建立起种类日益丰富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2024年规模以上现代煤化工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我们以煤为基,通过技术赋能,逐步构建以烯烃、芳烃、液氢能源、新材料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产业格局,实现了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内蒙古久泰集团总裁崔轶钧说。

  图为包头市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新华网发(宫伟恩摄)

  转型,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突围”。近年来,内蒙古千方百计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正在实现由大到强的新跨越。

  在包头市稀土高新区,100多家稀土企业集聚于此。包头市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柜里,摆满各种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磁铁。“这些磁铁中含有稀土元素,比同类磁铁的磁力更强,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中。”公司副总经理范立忠说,眼下车间正全力生产,产品发往多个国家。

  当前,包头市正奋力建设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中重稀土金属产品试制成功,北方稀土绿色冶炼升级项目加紧建设,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运行,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聚集效应加快释放……内蒙古做好由“土”变“材”的文章,提高稀土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2024年稀土永磁材料产量增长30%以上,稀土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世界级储量”加速向“世界级产业”迈进。

  图为包头稀土高新区稀土应用产业园区内天和磁材公司打造的智能化生产线。新华网发(吴杰 摄)

  “简单‘挖煤卖煤、挖土卖土’,不仅发挥不出内蒙古优质能源资源的真正价值,也难以保障现代化强国建设所需。”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局长曹思阳说,内蒙古不断跳出倚能倚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路径依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思想解放天地宽。近些年,内蒙古加快淘汰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有序退出钢铁、焦化、铁合金、电石等传统高耗能行业限制类产能。同时,将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内容,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转型。同时,在内蒙古科技“突围”工程持续推进下,乳业、稀土、氢能、储能等多个领域取得一批填补行业空白的技术突破,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排名上升4位。乳业、稀土新材料、现代煤化工入选2024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西部省份第2位。

  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奶源基地,拥有乳制品行业唯一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这里正在推进奶业“智改数转”。在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无人挤奶机的机械臂灵敏地为奶牛消毒、套杯、挤奶,新鲜牛奶源源不断生产出来。“每秒钟就能生产11包牛奶!”伊利集团副总裁韩飞说,“得益于数智化转型,公司端到端的产品创新周期缩短20%,间接采购效率提升40%,采购成本下降10%。”  

  图为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内的奶牛。新华网发(王劭凯摄)

  随着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内蒙古传统产业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凸显,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乳业、玉米、林草、稀土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等富有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024年,全区上下持续推动农牧业上水平、工业挑大梁、现代服务业促升级,有力促进一产稳定运行、二产延链补链、三产提质增效。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7%、47.4%和41.9%。”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汪传敬说。二、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以及产业的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高加工度化,表明内蒙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新兴产业“拔节生长”

  驱车行驶在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光伏板如海浪般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一排排白色风机在山岗上傲然矗立。在内蒙古,很多人会被这样的“风光”大场面所震撼。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在全国率先破亿,达到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而在2019年底,当地新能源装机还不足目前的三分之一。

  图为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兴安平川500千伏变电站景色。新华网发(王正 摄)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新兴产业在北疆大地落地生根、蓄势赋能。近年来,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借助充足的风光资源和广阔土地,内蒙古构建起新能源产业体系,以新能源带动培育新的产业发展长板、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当地的产业关键词正在从过去的“羊煤土气”(肉羊、煤炭、稀土、天然气)转变为“风光氢储”(风能、光伏、氢能、储能)。

  航拍镜头下的呼和浩特中环产业园。新华网发(王磊 摄)

  “在采煤沉陷区建光伏发电厂,80%的绿电用于电解水制氢,20%的绿电并网。”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光伏制氢示范项目现场,项目技术负责人季孟波说,这是全国首个制造万吨绿氢的40万千瓦光伏项目,开辟出新能源制造业发展新赛道。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龚明珠介绍,内蒙古统筹新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协同建设,全力发展新能源全产业链,努力把自然和地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24年,规模以上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1%。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42.4%。“目前,内蒙古风光氢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基本形成,产值超过1.2万亿元,有望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2024年,内蒙古生产绿电超2000亿度,发行全国首张绿电国际碳足迹证书,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特高压绿电交易,绿电交易规模居全国第1位,远景、明阳、隆基、龙马等一批企业总部注册落地……“在煤炭等主要能源产品价格走低、需求不足的情况下,2024年内蒙古仍能实现非煤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2%,体现出全区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对传统能源依赖度降低的发展趋势。”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厅长王金豹说。

  图为金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通过平台了解厂房数据。新华网发(王劭凯 摄)

  放眼壮美草原,发展新质生产力热潮涌动。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口蹄疫灭活疫苗车间里,工作人员身着防护服穿梭于大大小小的金属罐之间。“金宇生物攻克了细胞大规模悬浮培养技术和千倍纯化浓缩工艺,成为参与制定国家口蹄疫苗质量检测标准的牵头企业。”公司车间经理邢瑞介绍,金宇生物目前在口蹄疫苗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超过40%。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分析,内蒙古加快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打造风电、光伏、氢能、储能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超前布局超导材料、先进核能等前瞻型产业,构建起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加速崛起,有利于当地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加快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兼收并蓄、内外交融,内蒙古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不断提升产业层次迈向中高端。2024年,内蒙古新缔结3对国际友城,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通辽保税物流中心获批,甘其毛都口岸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满洲里铁路口岸互贸区封关运营。呼和浩特海关关长张彦说:“2024年,全区陆路口岸货运量超1.2亿吨,进出口总额超2000亿元,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50%以上。”

  勇蹚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

  和林格尔新区的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载满智算服务器的一排排黑色机柜指示灯不时闪烁。“该中心智算规模高达每秒670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填补了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等领域所需算力的巨大缺口。”中国移动内蒙古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险峰说。

  国家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后,内蒙古成为全国八个算力枢纽节点之一,拥有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这一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局长吴苏海介绍,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入内蒙古,当地充分发挥绿电优势打造绿色算力产业,目前已投入运营的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超80%,有力提升了我国“东数西算”工程“含绿量”。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算力总规模达到9.4万P,其中智算8.7万P,居全国第1位。

  图为乌兰察布市内华为云数据中心。新华网发(段建宁摄)

  近些年,内蒙古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发展,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绿色算力、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能源高比例消纳利用,推动了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的接连涌现,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登嘎查,346万块蓝色光伏板在漫漫沙海中涌动成4.5万亩光伏“海洋”。光伏板下,红枣、黄芪、黄芩等植物蔓发。“在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这样的光伏基地不断连点成线,正在构筑起一道阻击沙漠入侵黄河的‘光伏长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委书记王小平说。

  把光伏发电、生态修复、增收致富三大功能相结合,内蒙古很多产业正在像光伏治沙一样,实现着“多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内蒙古千方百计使资源、环境、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协同共进。”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局长王肇晟说。

  图为国家首批首个千万千瓦级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先导工程一期光伏项目在达拉特旗全容量并网发电。新华网发(杨耀中 摄)

  在合金材料产能居全国第一的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已换上“绿装”。内蒙古吉铁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在生产铁合金系列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甲醇。“公司每年利用生产铁合金所产生的近6亿立方米电炉尾气代替天然气,年产10万吨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以及17.5万吨甲醇产品。实现碳捕集和碳中和的同时,也为企业开辟了发展新机。”公司董事长郭军说。

  内蒙古以政策体系构建和体制机制创新为牵引,节能降碳持续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煤炭行业全面推进智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伊利、蒙牛两大乳企启动全产业链减碳,新能源制造业通过建设零碳产业园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当前,内蒙古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尤其在传统产业方面,工业绿色升级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向着“高能效、高绿电、低排放”产业迈进。

  图为内蒙古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区内,风力发电机与光伏基地“同框”。新华网发(程晖 摄)

  “十四五”前三年,内蒙古以年均1.5%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速和15.7%的固投增速,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4年,内蒙古单位GDP能耗下降3%,提前一年达到“十四五”规划控制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向“新”向“绿”特征鲜明。

  经济结构调整调出“新质效”,产业转型升级转出“加速度”。数据显示,2024年内蒙古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由第21位升至第20位,进入了全国中游。“本土企业接连上市,也反映出当前内蒙古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内蒙古曾连续9年未有本土企业上市,2021年以来,已有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接连成功上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马保国说。

  “蒙古马精神”是跑出来的,“三北”精神是拼出来的,亮丽内蒙古是干出来的。2025年的这个春天,内蒙古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