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舆警指数丨三人遇难、小米回应:一次造车新势力的安全拷问

时间:2025-04-03 07:49:00

编者按:消费者的信任与喜爱,是面向大众的消费企业最宝贵的市场资源。近年来,随着消费品牌与公司经营全流程环节的绑定程度不断加深,每一次消费产品舆情的出现、演变和定调,既考验其品牌长期建设和应急策略的有效性,也反映了其整体企业文化与运作机制中的特征。

南方财经全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消费新闻部长期关注消费类企业的舆情动态,在跟进新闻动态、传递有效信息和反映消费者诉求的基础上,希望以每一次典型舆情案例的出现和应对为切口,观察企业在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和舆论环境变化时的处理过程,从而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企业在品牌、市场运营管理中的得失,从而为行业做出预警和警示。

为此,南财·21消费新闻部综合企业在舆情预警与回应中涉及的公开操作维度,形成量化评分机制——具体而言,包含舆情管理及响应、舆情回应、事件处理、品牌影响四个一级指标和预防机制、回应直接度、信息透明度、处理长效性等14个二级指标,按照百分制根据重要性对不同指标赋值并打分,并以《消费舆警指数》对企业的应对速度、态度与有效度进行分析评价,为企业品牌管理与消费者的品牌认知提供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佳颖 实习生闫鑫广 上海报道

1.小鹿妈妈“坐牢式管理”,已被立案

在效率与规模的狂奔中,劳动者的尊严被置于何处?

从“全天禁用手机”到“工位强制就餐”,小鹿妈妈因“坐牢式管理”被立案调查。劳动者的生存境遇,紧密地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小鹿妈妈的舆情不仅是自身管理中的人性缺位,更是当下职场生态焦虑的集中爆发。

舆情事件:小鹿妈妈“坐牢式管理”

事件回顾:此前,口腔护理品牌“小鹿妈妈”因被员工曝光“全天禁用手机”“限制午休自由”“工位强制就餐”等严苛管理制度引发舆论风暴。员工控诉其管理如同“坐牢”,甚至违规者需打扫卫生作为惩罚。合肥市劳动监察部门随即对其立案调查,并明确表示“限制午休自由涉嫌违法”。

涉及品牌:小鹿妈妈

企业回应概述:截至目前,小鹿妈妈官方并未对此正式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为此曾致电,并邮件联系品牌方,均未得到回复。

在部分媒体报道中,有小鹿妈妈品牌媒体部回应称,公司休息时间不固定,桌面不能放置私人物品是为了保持工作环境整洁等。

南财点评: 虽然这一事件并未实际涉及消费者,但‌亦如消费者质疑,‌“对员工如此苛刻,产品能有多少温度?”小鹿妈妈事件暴露了部分企业在规模扩张中对人性管理的漠视。其严苛规定不仅涉嫌违法(如超时工作未付加班费、限制人身自由),更以“管理效率”之名践踏劳动者尊严。在劳动者权益意识高涨的当下,企业若仅将员工视为“生产工具”,终将被舆论与消费者抛弃。

2.三人遇难、小米回应:一次造车新势力的安全拷问

小米SU7事故的惨烈画面,撕开了智能驾驶安全议题的最后一层纱。当前行业普遍将L2+级系统包装为“自动驾驶”,但技术边界与责任归属的模糊,让消费者在“科技便利”与“生死风险”间如履薄冰。

舆情事件:小米SU7高速爆燃

事件回顾:3月29日,安徽高速路段的小米SU7碰撞爆燃致三人死亡事件,将小米汽车推上舆论风口。面对这场首起重大安全危机,4月1日,小米通过官方微博、公司发言人及雷军公开信三线并进发声。但小米事故后48小时内并未主动披露信息,而是直至家属控诉视频扩散后才启动危机公关。

这起涉及新造车企业小米的重大事故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关注。事故相关话题于4月1日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千万级阅读讨论,小米集团股价亦在消息传出后出现一度超6%的下跌。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围绕事故原因和责任展开热议,不少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和辅助驾驶技术提出质疑。

涉及企业:小米汽车

企业回应概述:在回应中,小米方面强调“全力配合警方调查”的核心立场,公布NOA系统退出前已减速至97km/h的数据,但回避车门锁死质疑,仅说明“物理开关可手动解锁”,未直面电池防护与逃生机制设计争议。

4月1日晚间,小米集团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也通过个人微博公开发声回应此事,他在发声中用“沉重”“深切哀悼”传递共情。

南财点评:作为小米造车以来首次重大安全事故,此事已成为一次对品牌形象和公众信任的严峻考验。

目前围绕事故原因的诸多疑问尚未完全解开,一些核心关切(如电池防火设计、门锁冗余机制、智能驾驶局限)需要小米在调查结论基础上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此次事件所造成的三人不幸罹难,也将造车新势力所处的智能化浪潮,猛地拉回“安全是底线”的原点。公众追问的焦点早已超越“谁的错”,而是对于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怀疑与谨慎。因为汽车不同于手机,它不只是一个产品,更承载生命。

此次事件折射出新能源车企的共性困境:智能化宣传与安全警示的失衡。

小米在营销中强调"全栈自研智驾"的技术光环,却未充分告知消费者L2+级辅助驾驶的局限性。当事故与"女大学生""电池爆燃"等标签叠加,舆论场的情绪强烈共振。但事件的最终调查尚未公布,我们仍应秉持理性,留给技术与法律充分的判断空间。

可以肯定的是,这起事故已经成为摆在所有智能汽车制造商面前的一面镜子——面对死亡与质疑时,一个品牌的责任意识、技术能力、伦理底线,将被集体拷问。这场悲剧也不仅是小米的警钟,更是整个行业必须直面的拷问:如何在追求颠覆性创新的同时,筑牢生命至上的安全底线?

(设计:李基礼)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