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招牌颜色闹剧:优化营商环境,需对权力任性“动真格”

时间:2025-04-15 23:38:00

每经特约评论员 毕舸

4月15日,廊坊市联合调查组公布了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事件的初步处理结果,回应了舆论关切: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当地被要求全面整改。这场由招牌颜色引发的风波,虽以问责暂告一段落,但深层次问题亟待反思。这一事件警示我们,在个别地方,权力借“城市规划”之名不当干预市场,形式主义给民生和营商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凸显法治精神的重要性与落实不足。

事件源于4月7日网友爆料,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城管部门要求红底门头牌匾统一换色,“红蓝黑底色禁用”。次日,蜜雪冰城等众多门店匆忙改换招牌。4月10日,三河燕郊高新区城管相关科室工作人员面对媒体询问,未解释换色原因,仅称商家若不嫌麻烦、不在乎成本,可换回原颜色。从这一时间线不难看出,决策依据模糊、责任界定不清、商户损失未妥善处理,决策随意性凸显。公众不禁要问,强制换色的依据是什么?为何仅针对这三色?追求美观本无错,但为何不用科学专业的论证取代简单的行政命令?

值得强调的是,我国营商环境整体呈现持续向好态势。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出台,致力于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市场活力,诸多企业切实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在良好的营商土壤中茁壮成长。不过,三河市这一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个别地区在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时的偏差。从宏观层面看,中央为保护民营企业权益发布了诸多文件,体现了对营商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但在三河市,这些政策未能有效落地。从微观细节而言,招牌颜色这类本应由市场自主决定的事项,却遭遇不当行政干预。

以蜜雪冰城为例,其红色招牌经二十多年塑造,已成为品牌重要标识,具有极高的品牌识别价值。招牌的红色能快速吸引消费者目光,助力提升品牌曝光度。招牌作为品牌无形资产的重要部分,对企业价值贡献巨大。强制改色,无疑对品牌形象与市场影响力造成冲击,严重打击了商业信心。若今日能以“市容整洁”为由干涉招牌,明天就可能以类似理由对企业经营设置更多不合理限制,这让投资者如何安心为实体经济注入资金?

部分官员将“城市治理”片面理解为“颜色统一”,暴露了形式主义思想。798艺术区的多彩涂鸦、长沙文和友的特色复古招牌,均表明商业繁荣离不开多元丰富的视觉呈现,绝非权力限定的单一模式。不合理的牌匾颜色要求,会抑制市场活力,影响公众对商业环境的自由选择。

公共资源浪费在此次事件中也十分突出。据媒体获取的三河市相关部门情况说明,截至4月12日,已摸排应调整牌匾3126块,其中1820块已完成整改。有商户反映,制作新招牌投入不菲,如一块高一米二、长三米五、镶嵌四字的招牌花费近2000元,一些大门面商户新制招牌花费超万元,且因底色不符刚安装不久就被要求整改。商户前期投入因行政指令化为泡影,不久又要再投入资金恢复原状,这对商户经营成本与经营预期产生极大干扰。

笔者认为,要根治此类“小事件引发大影响”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发力。建立决策责任终身制,对涉及民生和小微企业权益的行政决策,严格落实“谁决策、谁负责”,避免“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的现象;将法治思维融入官员考核体系,对随意增设审批、不当干预市场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从根本上规范权力运行。

营商环境的优劣,关键在细节。连招牌颜色都要过度干预,反映出权力的不当冲动,长此以往,将对更广泛的市场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事件,是权力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当的典型案例。对地方政府以“规划”之名行不当干预之实的行为,问责不能仅停留在人员调整。优化营商环境,要从约束权力任性、尊重市场规律做起,唯有如此,才能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