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开幕。当天下午,在“粮食生产机械化减损论坛”上,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兰盛斌表示,近年来我国储粮减损从减少数量损失发展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新阶段,我国粮食仓储行业将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深刻植入到粮食储藏技术发展之中,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粮食储藏技术进步。

“十三五”以来,我国开展了高标准粮仓新仓型及既有厂房改造基础技术研究。2021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了粮食绿色仓储提升技术方案,推动了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我们研发了性能更为优异的新仓形,创新研发了两个气膜仓,粮食气膜仓以独特的三层建筑工艺和仓体结构,实现了仓房隔热和气密性能大幅度地提升,运维成本比传统仓要降低30%左右,粮食气膜仓是我国新一代绿色粮仓的完美蝶变。”兰盛斌说,还对传统平方仓进行了优化升级,有效提升了仓房仓顶的隔热效果,改善了粮仓的精密性能,目前在我国南方地区实现了一定规模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在储粮生态理论的指导之下,我国形成了北方地区以内环流控温储粮为主,南方地区以空调控温和氮气气调储粮为主的绿色储粮技术体系。其中中央储备粮绿色储粮技术覆盖率超过了98%。北方地区基本实现了内环流控温的全覆盖。内环流储粮技术是利用粮食热不良导体的特性,冬季通风在粮堆内形成冷心,夏季循环成为气体释放能源。南方地区向空调控温、氮气气调储粮提档升级。
在数字赋能驱动绿色储粮智能化升级方面,近年来人工智能与绿色储粮技术深度融合,正在深刻改变着我国仓储管理的模式。粮食收购实现了全流程无人化智能检验。粮食收购智能检验系统,实现了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大良种收购环境自动检验和全部质量指标全流程的无人化检验。
在连续作业时,从签约开始到完成全部收购检测的指标,稻谷仅需要17分钟,小麦、玉米、大豆仅需要10分钟,智能粮食收购签约系统不仅大幅度提高了检验的效率,也确保了粮食收购环节更加的公平。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在中层的系统进行了试点推广。
小农户存粮技术贡献中国方案。20年前我国储粮农户储粮的损失率高达8%,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组织之下,按照装具、技术方法、药剂培训等6位一体的思路,农户储粮的损失率下降到了3%左右,小农户储粮减损增收的实际案例,也获得了第四届全球最佳的减损案例。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推动下,中国方案已经在非洲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了试点推广。
“粮食减损没有国界,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中国储粮减损的成功实践,不仅有效保障了国内供给,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有力推动联合国‘零饥饿’发展目标实现,为持续夯实全球粮食安全根基作出了积极贡献。”兰盛斌表示。
记者:李焜染 记者:王倩 摄影:李焜染 编辑:杨子梦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