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沙桥镇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农旅融合,将小萝卜培育成了年产值超3亿元的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龙头引领,构建全链条产业体系
天申堂,不仅是茶马古道上的“八郡通衢”,更是高原“好萝卜”的核心产区。凭借独特的高原气候和肥沃土壤,沙桥镇发展萝卜示范种植基地8000亩,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镇种植4万余亩,年产量达40万吨。集中推广亚美白春、春喜等优质品种,亩产从原本的6000公斤提升至1.2万公斤。

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云南中楚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天申堂萝卜加工厂,打造集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建成后,将实现萝卜原产地精深加工,年加工量达万吨级,预计带动全镇深加工产值占比提升5%以上。本地龙头企业南华县绿康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年收购萝卜3000吨,占全镇收购量的20%以上,带动15户收购商形成稳定购销网络。引进萝卜酱菜加工厂,延伸萝卜产业链。
目前,全镇已形成“科研育种—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萝卜“卖点”不断增加。
科技赋能,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沙桥镇与云南省农科院建立战略合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滴灌喷灌等技术推广,建设绿色种植示范区3000亩,实现农药残留零检出,4万亩基地获无公害认证。天申堂(萝卜)被录入云南省“一乡一特”名录,于栖么(萝卜)被录入云南省“一村一品”名录,石桥河(萝卜)被认定为楚雄州“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在石桥河产业园区,111个萝卜品种试种筛选出13个适合加工的优质单品,推动品种培优。加工环节,沙桥镇优化萝卜条、丝、叶等初加工产品结构,开发鲜食萝卜、风干萝卜块等新品类,并计划进一步开发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
2024年,全镇电商企业达5家,日均销售5000单、销售额2万元以上,直播观看量超6万人次,产品打入广州、深圳、南京等市场,鲜萝卜进入盒马鲜生供应链。线下通过签订长期订单、开展农产品推介活动7场次,销售萝卜总额达20余万元。
农旅融合,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沙桥镇以“节庆+文旅”模式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连续举办七届萝卜文化艺术节,融合彝族三弦舞、拔萝卜比赛、“萝卜王”评选等活动,吸引超1.2万名游客参与,带动餐饮住宿收入增长。推出包含12道菜品类目丰富的“萝卜宴”,将饮食文化转化为消费场景,成为游客必体验项目。依托红军长征红色文化陈列馆、滇缅公路遗址等资源,打造1条“红色文化旅游路线”,串联凤山湖渔村、龙箐梁子康养基地,形成“采摘体验+红色教育+民俗文化”的农旅综合体。2024年,凤山湖渔村、彝风小院等项目实现群众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
联农带农,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沙桥镇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订单种植等方式,萝卜产业覆盖天申堂、于栖么、石桥河等14个村委会80个村民小组3399户。2024年全镇萝卜种植面积4万亩、产量达40万吨以上、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天申堂片区农户户均增收8.82万元,其中85户脱贫户种植萝卜425亩、户均增收5.1万元。龙头企业、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服务,每亩节省人工成本800元,农户通过采摘、餐饮等业态不断开拓增收渠道。
如今,沙桥镇正以“小萝卜”撬动“大产业”,通过三产融合的生动实践,将农业“接二连三”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这个曾经的茶马古道驿站,正以萝卜为媒,书写着新时代的产业传奇。
云南网通讯员 王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