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石小宏
科幻作品里,常能看到人脑与机械体巧妙融合,人类借此获得强大力量。如今,通过转换脑信号,创造可能让瘫痪者行走、让失语者“说话”、让盲人“复明”等奇迹,这项技术让无数患者燃起新的希望,也让公众充满好奇。
四川多个科研团队早已进行探索——华西医院的“关联性脑机接口”让卒中患者通过“意念”重启肢体功能,将被动康复转化为主动神经重塑;电子科大的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成都精神卫生中心的情绪闭环调控,展现脑机接口在复杂疾病干预中的多元可能。这些成果扎根临床需求,直击传统医疗痛点,体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创新逻辑。

脑机接口介入认知障碍筛查的场景。(图由江宁教授团队根据AI生成)
政策铺路
脑机接口产业加速“破冰”
3月中旬,国家医保局明确设立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费、取出费,以及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紧接着,湖北省医保局率先公布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各地也都在为加快政策落地做准备,进一步推动新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
“政策支持体现前瞻性布局,但不可就此认为这个产业已经‘成熟’。”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江宁教授说,像助听器、脑起搏器这类脑机接口技术,早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一些备受瞩目的脑机接口技术,离大规模临床应用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比如精神类、情感类疾病,业内都在探讨脑机接口的应用可能,可该怎么用、怎样确保使用后能达到治疗效果且不产生副作用。毕竟,我们对一些脑科学的基本神经原理都尚未完全明晰。”
为加快脑机接口研究,我国从科技项目、科技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先后组建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古巴神经技术与脑器交互“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级平台。早在2018年,电子科技大学就联合多家省内医院成立了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脑机接口是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江宁对本地产业生态有着清醒认知。“电子科技大学团队已做了很多探索,华西医院也拥有大量临床资源和全国一流医疗团队,四川有全国一流的‘临床考场’,但相比北京、上海、深圳,还缺脑机接口相关人才,脑机接口产业还处于‘建设链’而非‘健全链’的起步阶段。”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宁教授。受访者供图
临床突破
从用意念“重启”肢体到情绪“解码”
目前,四川部分科研团队已在脑机接口领域进行大量探索。电子科技大学徐鹏教授团队利用脑电网络分析技术,发展出“孤独症脑机辅助诊断系统”,获批二类医疗器械。该校教授尧德中也提出脑器交互框架下,把适度的体育锻炼、认知训练和社交活动与大脑的活动状态有效地整合、协调,可望逼近最佳的干预效果,团队据此研发初版系统,在康养机构老年人群的试验中显示较好的效果。
“脑卒中后,大脑与肢体之间的‘通信线路’被切断,患者空有想动的念头,却无法指挥肢体行动。而我们研发的关联性脑机接口,就如同给大脑安装了一台‘翻译器’,能‘听到’患者‘我想动’的意念,并驱动外部设备让肢体动起来,从而形成‘运动—感觉’闭环,促进神经重塑,最终达到功能康复的目的。”4月9日,江宁向记者分享起这项全新脑机接口技术——关联性无创脑机接口的进展。
他介绍,患者使用这套系统时,可能会戴上类似“头盔”的设备,或者在前额佩戴像“吸汗带”一样的装置。这些设备里的电极,能精准捕捉到脑部活动。一旦检测到偏瘫患者有运动意识,外骨骼或电刺激器就能驱动原本不听使唤的肢体动起来,让大脑重掌“指挥权”。
与目前临床上的康复方式不同,该项技术能让患者“主动参与”康复,引导大脑恢复功能,最终能摆脱对设备的依赖。同时也能提高康复师工作效率,未来一名康复师能在同一时段为多位患者服务。“团队计划先以华西医院为示范点,吸引其他康复单位加入,为此设计了不同版本的设备,包括为康复中心打造的专业设备、基层康复单位的‘简版设备’以及适合家庭使用的‘超简易康复设备’,目前已启动医疗器械注册报证程序,力争2027年前让系列设备落地应用。”

江宁教授团队MCI工作组在社区。受访者供图
江宁的团队还将目光精准聚焦到老年轻度认知障碍(MCI)领域,全力投入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已研发一款智能可穿戴设备。借助这一设备,老年人无论是在家中、养老院,还是基层医院,都能便捷地测试自身身体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团队便能在实验室展开深入分析,从而对相关老年疾病实现早期筛查、干预与跟踪,避免等到MCI恶化为阿尔茨海默症,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在成都精神卫生中心,同样有一支科研团队在脑机接口领域深耕。他们开展的针对抑郁症人群的无创脑机接口闭环调控研究项目自2022年下半年启动以来,已构建涵盖脑—外周器官—临床心理多维度的数据库,搭建起脑机接口闭环平台,并初步建成视频调控和物理刺激调控的闭环调控系统。患者通过观看特定视频物料调控负面情绪,或接受无创物理治疗,借助实时脑状态监控实现情绪精准调控。目前,团队正优化这两套闭环调控系统,未来有望满足不同亚型(如忧郁型、焦虑型等)抑郁症病人的精准治疗需求。
脑机接口在脑老化研究方面也成果丰硕。成都精神卫生中心的相关研究始于2022年,涵盖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验证。机制研究依托阿尔茨海默症早期队列,采用光、TMS、怀旧电影等手段调控脑功能;临床应用验证方面,研发出“脑电联合TMS闭环调控系统”和“脑网络闭环反馈调控系统”两套无创脑机接口,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验证及系统迭代升级。
未来图景
“睡眠调节神器”让每个清晨都是“最佳唤醒”
不少专家也表示,脑机接口的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治疗,未来前移到健康管理等更多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比如睡眠管理。
“手表、手机等智能设备能为人们的睡眠状况打分,但大多通过监测心率等数据判断睡眠,可评分并不准确,必须通过脑信号才能精准评估睡眠。”江宁说,团队正研发一款类似眼罩(比眼罩稍大)的“睡眠调节神器”,能在不影响睡眠的前提下,对睡眠进行有效评估,即睡眠分期,实现缩短入睡时间、延长深睡周期和智能动态唤醒。“比如闹钟定在6:30,到6:28发现你还处于深睡区,设备就会进行脑刺激,让你过渡到浅睡区,6:31确认到浅睡区后再唤醒你。”

睡眠调控场景。(图由江宁教授团队根据AI生成)
4月1日,由成都广安“双飞地”模式孵化的科研成果——AI睡眠筛查系统(一体式睡眠监测工作站)获得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该系统由成都云卫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携手电子科技大学的脑器交互团队共同研发。目前,系统融合电子科技大学脑机交互前沿技术,实现医疗AI算法与临床诊疗的深度融合。
据成都云卫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使用了创新的贴片式监测终端,轻量小巧、佩戴方便、舒适无感,适用于全人群,且不受场景限制,不仅能满足门诊或住院诊疗需求,还支持健康体检、临床研究、义诊等场景下的无限扩展,能实现大规模人群筛查。
短评
在技术狂欢中保持清醒
魏冯
近期脑机接口技术频频“出圈”,从让瘫痪者重获行动能力、解码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密码到智能睡眠调控,这些突破性进展让公众既惊叹又期待。脑机接口的“热”有其必然性——老龄化加剧、慢性病负担加重、精神健康问题凸显,传统医疗手段面临瓶颈。
技术热下,我们需要冷思考。目前,国家医保局将脑机接口纳入价格体系,政策托举传递对前沿医疗技术的包容与支持,让脑机接口从“高冷”的科研项目转变为可触及、接地气的民生福祉。但脑机接口产业有“成长的烦恼”,仍面临基础原理未解、产业链待完善等挑战,处于“弱通用”阶段。
以四川为例,虽然拥有华西医院的临床资源和电子科大的科研实力,但产业链尚未形成闭环,呼吁我省相关政策继续支持技术创新,如优化医疗器械审批流程、推动校企联合攻关,引导资本投向底层技术研发,避免低端重复。同时强化伦理审查与风险预警机制,确保技术在可控范围内发展,避免隐私安全、意识自主权、技术公平性等问题。
公众认知的提升同样关键。需要提醒的是,脑机接口并非“万能灵药”“万能钥匙”,比如睡眠调节设备虽能优化唤醒时机,但无法解决心理压力等深层问题。社会各界也需要做活科普教育,让公众理解技术的边界,避免盲目追捧或抵触。